投稿

爱新觉罗晴墨(爱新觉罗奕绘顾太清)

极目风水 35 0

爱新觉罗·胤禛最爱的女人是

应该是敦肃皇贵妃年氏。

敦肃皇贵妃年氏,湖北巡抚、后加太傅、一等公年遐龄之女,原授一等公、抚远大将军、川陕总督年羹尧之妹也。雍正帝妃嫔之一,雍正帝在藩邸时年氏为侧妃,康熙五十四年,生皇四女。五十九年,生皇子福宜。六十年,生皇子赠怀亲王福慧。雍正元年五月,生皇子福沛。十二月,册封贵妃。三年乙巳十一月,病亟,晋皇贵妃。旋于是月二十三日。

年氏入雍邸差不多应该在康熙五十三年。她是雍邸所有妻妾中最年轻的一位。并在康熙五十九年到雍正元年,连续生下3位皇子,可见她在这几年颇为受宠。当然和她的兄长年羹尧有一点关系,但大部分还是她本人得到了雍正的喜爱。

她入雍邸为侧福晋,雍正元年被封为贵妃。年龄最小,地位仅次于皇后那拉氏。而和她在藩邸并肩的另一位侧福晋李氏,入府比她早,年龄也比她大,却只封了齐妃。

这么看来,年妃似乎很受宠。不过雍正三十月年,雍正为皇后举行了册后大典,皇妃公主及命妇们要向皇后朝贺。本来按照惯例,向皇后朝贺后,还要向贵妃也祝贺一下。但雍正却取消了向贵妃祝贺行礼,他以此表示在这个国家里只有一位皇帝,一位皇后,他不愿意让女人们来左右他。

年妃本来身体就很虚弱,雍正就说过她“体素羸弱”。她在怀皇九子福沛时,正好是康熙的大丧。这时候举哀磕头行礼之事,数不胜数,以她怀孕之身,不免动了胎气。导致难产,福沛生下后就死了或者就是一个死胎。她自己的身体也是一落千丈。

雍正三年十一月,年妃到了弥留之际,从宫里搬到圆明园。雍正看望她后又匆匆回宫。他给礼部下了一到上谕:晋封贵妃年氏为皇贵妃,但是年妃没等到加封之礼就死了。谥号为敦肃皇贵妃。

雍正在册书中还是充分的肯定了年妃的品性。称她:“秉性柔嘉,持躬淑慎。在藩邸时,事朕克尽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谨,驭下宽厚平和。朕在即位后,贵妃于皇考,皇妣大事悉皆尽心力尽礼,实能赞儴内政。”并且也暂时缓和了对年羹尧的处分。

年妃死后,留下皇子福惠。雍正对此子十分宠爱,甚过别的皇子。雍正六年,8岁的福惠也夭折了。雍正十分伤心,下令“照亲王例殡葬”。年过18的弘历和弘昼连贝子都还不是,而8岁的福惠就以亲王的规格礼葬,可见雍正对他的喜爱。乾隆帝登基后,追封弘晖(雍正嫡子,亦早夭)和福惠为亲王时,就说过:“朕弟八阿哥,素为皇考所钟爱”。证明了雍正宠爱福惠是弘历等兄弟所深知的。

综合来看,年妃的一生,多少还是受了年羹尧的影响。但以雍正对她的评价和对她所生儿子的喜爱,还是能看出他对年妃是很有感情的。卒,十二月,谥曰敦肃皇贵妃。乾隆二年三月,从葬清西陵的泰陵。

个人觉得雍正对皇后的尊敬还是多一些。另外。宠年氏是不可能因为信任年羹尧。雍正诸年羹尧的时候并未减少对年氏的宠爱。

历史上,康熙皇帝八皇子爱新觉罗·胤禩的福晋叫什么名字?

郭络罗氏 听说雍正很讨厌她 还把她挫骨扬灰 历史上的八福晋是反面人物,但是很多人也说八阿哥很爱八福晋 所以听她的 任她摆布,她才会遭雍正恨,而且听说八阿哥一辈子直娶了一个福晋说明很爱他老婆。

《永宪录》中有这一段:“又圣祖临御乾清门曾传谕,允禩之妻甚属不妇,允禩亦甚惧其妻。今允禩之妻暴戾不仁,仍然侮辱其夫,又因将母家治罪,不曾颁示,唆使其夫,以致恶乱已极。近将其伊逐回母家,伊毫无畏惧,忿然而去,甚属可恶,亦不可容于盛世……令庶人允禩妻自尽,仍散骨以伏其辜。散骨谓扬灰也,一云以庶人殡殓,非邸抄之讹,则宗人府议罪如是耳。”

爱新觉罗晴墨(爱新觉罗奕绘顾太清)

爱新觉罗家族还有哪些成员?

爱新觉罗·承瑞(1667年11月5日-1670年7月10日)康熙皇帝第一子,生于康熙六年九月二十日,生母为荣妃马佳氏。康熙九年五月二十四日午刻殇,因幼殇不序齿。

爱新觉罗·承祜(1670年1月4日——1672年3月3日),康熙帝第二子(嫡长子),生母为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康熙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出生,康熙十一年二月初五日因染病幼殇。

爱新觉罗·承庆(1670年3月21日-1671),大清圣祖仁皇帝康熙第三子,母为惠妃那拉氏。 承庆生于康熙九年,1670年闰二月初一,当时康熙皇帝虚岁十七。卒于康熙十年(1671)四月,病死,只活到2岁。

爱新觉罗·赛音察浑(1672年1月24日-1674年3月6日),清朝康熙帝的儿子(实际的四子,但因早殇未序齿)。生于康熙十年(1671年)十二月廿五,生母是马佳氏,当时康熙皇帝虚岁十八。赛音察浑是胤祉的亲生哥哥,只活了3岁,康熙十三年(1674年)正月廿九病死。

赛音察浑为蒙古名,是康熙所有儿子中唯一一个拥有蒙古名的孩子。在康熙的诸子之中,赛音察浑这个名字是最特殊的,这个名字是孝庄太后为他取的,原因一来督促康熙谨记喀尔喀草原之大事,二来也希望这个曾孙子可以像土谢图赛音汗察浑多尔济一样强壮。

爱新觉罗·允禔(zhi)(1672年-1735年),原名爱新觉罗·胤禔,清朝宗室、康熙帝庶长子,雍正帝长兄。母为惠妃纳喇氏,排行第五,因康熙前四子皆幼殇未齿序,故为皇长子。曾从征厄鲁特蒙古噶尔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为直郡王。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因魇咒太子胤礽,谋夺储位,被削爵囚禁。生于康熙十一年二月十四日,卒于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享年六十三岁。

爱新觉罗·长华(1674年-1674年),清朝康熙帝的儿子(实际的六子,但因早殇未序齿)。

爱新觉罗·胤礽(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清朝宗室,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乳名保成,清圣祖玄烨第七子(嫡次子),清世宗胤禛异母兄,母为仁孝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除康熙早殇诸皇子外序齿为皇次子。

因其胞兄、嫡长子承祜幼殇,在胤礽刚满周岁时即被确立为皇太子。胤礽自幼即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诸子百家经典、历代诗词,而且熟练满洲弓马骑射;长成后代皇帝祭祀,并数次监国,治绩不俗,在朝野内外颇具令名,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康熙的负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清圣祖康熙帝北征噶尔丹,特命胤礽监国,后清圣祖北征都让胤礽监国理政。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九月,胤礽侍驾南巡,以病留德州而止。四十二年正月,仍侍驾南巡。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胤礽以罪废拘系于咸安宫,同年十二月被释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胤礽被复立为皇太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以罪被废黜,仍禁锢于咸安宫。此后多次有推荐其复立的建议,但康熙帝始终未再立胤礽。

雍正帝继位之后将其改名为“允礽”,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十四日(公历1725年1月27日)幽死于紫禁城咸安宫,享年五十一岁。后被追封为和硕理亲王,葬于黄花山(今天津蓟县)理亲王园寝,谥曰密。有见《康熙朝雅颂集》、《晚晴簃诗汇》。

爱新觉罗·长生(1675年8月12日-1677年4月27日),康熙第八个儿子,母为荣妃马佳氏。生于康熙十四年六月二十一,卒于康熙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子刻殇,时年三岁未序齿。

爱新觉罗·万黼(fǔ),康熙第九子,母为贵人那拉氏,骁骑校昭格之女。生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月初八,卒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月。未序齿。

爱新觉罗·胤祉(1677年3月23日—1732年7月10日),清朝宗室,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第三子,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异母兄,生母荣妃马佳氏。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胤祉出生于北京紫禁城,胤祉无论是文学还是书法,或是骑射,在众多的皇子里面,表现都是极突出的,备受康熙喜爱。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胤祉陪同康熙帝出塞围猎时,曾经和一向善于骑射的康熙比试过,两人不分上下。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封诚郡王。翌年九月,以在敏妃丧百日中剃头,降贝勒。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因胤祉平日与太子胤礽关系素来和睦而博得了康熙帝好感。翌年,在复立胤礽为皇太子的同时,晋封胤祉为和硕诚亲王。

雍正即位后,将其改名为允祉,以他与废太子向来亲睦为由,将胤祉发配到遵化的马兰峪为康熙守陵。胤祉私下发牢骚,又对怡亲王胤祥之死缺少哀悼之情。雍正帝知道后,将胤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1]雍正十年闰五月十九日(1732年7月10日),胤祉病逝于景山禁所。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皇帝(1722年—1735年在位),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西藏称呼为“文殊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正帝在位期做了一系列改革。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废除贱籍制度,实行摊丁入亩,[2][3]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实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在政治上,整顿吏治,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而且改善秘密立储制度,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雍正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驾崩,终年58岁。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

爱新觉罗·胤禶(zàn),第十二子,生于康熙十八年二月二十,卒于康熙十九年四月。未序齿。

爱新觉罗·胤祺(公元1680年1月5日—1732年7月10日),恒温亲王允祺,原名胤祺,清康熙帝第五子,宜妃郭络罗氏生,康熙四十八年晋封为和硕亲王,赐号为恒亲王,赐银5000两,子弘升为世子。

康熙评价此子心性甚善,为人敦厚。雍正十年闰五月十九日丑时薨,年五十有四,赐祭葬如典礼,谥曰温。雍正十二年立碑勒铭,称其“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

爱新觉罗·胤祚,康熙帝第六子。康熙十九年(1680年3月5日一1685年6月15日)二月初五生。康熙二十四年五月十四殇,时年六岁。母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乌雅氏于十八年十月十三日册为德嫔。虽然此时其长子、皇四子胤禛将满一周岁,但由其次子胤祚的生辰来看,此时的乌雅氏已怀有胤祚六个月。所以可猜想,她被册嫔的原因既是因为胤禛,也是因为当时她腹中六个月大的骨肉,胤祚。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胤禛已满三周岁,胤祚一周岁零十个月,德嫔晋德妃。

淳亲王胤祐(1680年-1730年),康熙帝第七子,其初行次为第十五,生于康熙十九年庚申七月二十五日子时,生母成妃戴佳氏。康熙三十七年三月晋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三月,晋封多罗淳郡王,雍正元年四月晋封和硕淳亲王。

爱新觉罗·胤禩(禩同祀,为祀异体字;1681年-1726年),清朝宗室,清圣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异母弟,生母良妃卫氏。[1]胤祀处处学康熙,可他处处学的不像,康熙是以宽仁治人,胤祀是以宽仁收买人心。

少时为胤禔母惠妃抚养,诸臣奏称其贤。胤禩自幼备受康熙喜爱,17岁的时候即被封为贝勒,是当时封爵皇子中最年轻的。康熙帝曾命其管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署理内务府总管等等。一废太子时,胤禩及其同党跃跃欲试。但是康熙帝对胤禩利用张明德相面为自己立嗣的行为深恶痛绝,导致胤禩在他心里的形象大损。胤禩的个人威望和私党势力元气大伤,但胤禩本人并不肯认输,康熙朝的最后十年里,他都没有放弃对太子之位的争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烨驾崩,本以为自己的同党胤禵能入承大统的胤禩,见胤禛嗣位如五雷轰顶,却又无可奈何。雍正上位后,将其改名为允禩。为稳定人心,先进封其为和硕廉亲王,命办理工部事务,兼理藩院尚书。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坐稳根基后,找各种借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

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薨,享年45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以胤禩无悖逆之实,下旨复原名胤禩,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

标签: 爱新觉罗晴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