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
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
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
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戴复古《大热五首》其一
丁酉年
闰六月初二
编辑: 云上文化
打开视频
《心似莲花开》 ,带来清凉....
近来
一波又一波高温来袭
全国酷烤模式一直在线
云上君这的温度已经奔4了
一动不动都湿了一身
天҉҉҈气҉҉҈太҉҉҈热,文҉҉҈字҉҉҈都҉҉҈出҉҉҈汗҉҉҈了҉҉҈
热҉҉҈疯҉҉҈了,全҉҉҈身҉҉҈都҉҉҈是҉҉҈汗҉҉҈
展开全文
那么问题来了!(敲重点!)
没有空调WIFI西瓜
你知道古代夏天有多热吗
小时候看古装剧,无聊的时候总是会想
古人要穿那么多层衣服
夏天可怎么过
气象学家竺可桢有一种观点
认为在公元1900年以前
中国气候史上出现过4个“温暖期”
如从隋唐到北宋初年的第三个温暖期内
夏季极端高温天气就较多
古人享受的夏季桑拿
一点不比我们少
那么
到底有多热呢
北部代表
▼
北京
高温宣言
爱我,你怕了吗
据《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记载
乾隆八年
也就是公元1743 年
北京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了
这一年的高温席卷了半个中国
究竟有多可怕呢
在所有高温地区的史志上都有记录
你们来感受一下
《续东华录》记载
六月丙辰,京师威暑
山西《浮山县志》里说
夏五月大热
道路行人多有毙者
京师更甚
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
可能和你一起大汗淋漓去买菜
讨论着晚饭吃点啥的人
走着走着
突然就一命呜呼了
爆热无常让人怀疑人生
这一年,当时朝廷官员的统计
北京近郊和城内有11400人死于炎热
当然了,按照当时的统计水平
实际被热死的人数远远不止这些
加上其他地区
到底死了多少人,细思极恐
当时法国教士宋君荣
在寄往巴黎的目击报告中写道
北京的老人称
从未见过像1743年7月这样的高温
那么
那一年的北京究竟有多热呢
古气候研究室专家的研究换算
乾隆八年(1743年)
7月20日至25日下午的气温值
均高于40℃
其中以7月25日的温度值最高
达到了惊人的44.4℃
这一极端高温纪录至今未被超过
乾隆皇帝也是热到不行
大笔一挥写下《热》诗一首
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
展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
最终热得个半死的皇帝
心想我还躲不起吗
于是夏天很少在紫禁城内居住
纷纷“逃离”到
颐和园、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等处
消夏、逍遥乘凉
中西部代表
▼
西安
高温宣言
问炎热大地,谁主沉浮
西安
地处关中平原
南朝秦岭
西边北边背靠高地
所以连热千年
那么古时长安有多热呢?
诗人杜甫叹息
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
晚上高温不减,又是一首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不日感觉说的还不够,又一首
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
诗中的七月应是农历初秋
可燥热的感觉还是无法排遣
依然热得吃不下饭
李白就显得淡定多了
他在《夏日山中》写道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大热天逃出城市
脱光了衣服
跑进青山绿水中吹风
如此情景
这是要裸奔吗
当然皇族的日子也不好过
最难熬的当属以丰满著称的杨贵妃
经常在嘴里含一块玉
解暑散热
衣服料为轻绡,极薄极风凉
但还需要侍女们不停摇扇
可是依旧热啊
而皇上面对扇子里呼呼热风
决定采用减膳仪式
同时享受着皇室专属“空调房”
——“凉殿”
史料记载
在一个酷热的夏日
拾遗陈知节给唐玄宗李隆基上疏
给引到了凉殿
陈知节看到
皇帝“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
这是用水能驱动的“风扇”
皇帝赐陈知节坐下
坐的是石凳
顿时屁股一凉,暑热全褪
南部代表
▼
南京
高温宣言
良辰美景奈热何
长踞“火炉”英雄榜的南京
在古时候也是出了名的热都
唐以前的长江以南地区
气候恐怕不亚于今日的
东南亚热带雨林
不宜居住
之后气候有所更迭
六朝才可迁都至此
相传宋代著名的金石学家赵明诚
受朝廷任命出守湖州
任职前赴都城建康(南京古称)报备
怎奈一路奔波忍受高温蒸晒
文人本就体弱
加上暑气肆虐
这一热就热倒了赵明诚
又因为病情严重终回天乏术
他最终病逝建康
留妻子李清照孑然一身
独留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千古绝叹
南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
南方大面积遭受热灾和旱灾
灾情分外严重
《宋史·五行志二》如此记载
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
旱热程度甚至达到
行都斛水百钱,江淮杯水数十钱
一杯水的卖价
可比现在的矿泉水贵多了
市民大呼买不起
看来从古热到今的南京
真真是“火炉”之城的不二之选
有人买不起水
但也有人酷爱用水来避暑
冰块就是古代的避暑神物
考古发现
早在周代就出现可储存冰块的冰窖
古人在冬季采冰储冰
待来年盛夏
从冰窖中取出冰块
摆放在室内降温纳凉
史料记载
宋徽宗某次忍不住吃了一块冰
那冰自然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
结果
宋徽宗拉肚子了
西部代表
▼
吐鲁番
高温宣言
我的火热,即便铁扇公主来也没用
众所周知
吐鲁番是我国最热的地方
被称为中国“热极”
正式气象台站记录
吐鲁番夏季气温一度高达47.8摄氏度
气象非正式临时测点观测记录
为49.7摄氏度
火焰山在吐鲁番盆地北部
古丝绸之路北道
《山海经》中称之为炎火之山
隋唐时期曾叫它为赤石山
当地人称“克孜尔塔克”,意为红山
史书上记载
火焰山确曾为一片火海
《王延德使高昌记》中写道
北庭北山(即火焰山)
山中常有烟气涌起
而无云雾
至夕火焰如炬火
照见禽鼠皆赤
可想此地该是何等热啊
《西游记》中师徒4人西天取经路遇火焰山
唐三藏见一长者问
贵处遇秋,何反炎热
老者道
敝地唤作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
唐三藏问:可阻西去之路
老者道:西方去不得
那山离此有六十里远,正是西方必由之路
却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
若过得山
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
唐三藏闻言
大惊失色,不敢再问
岑参在第一次经过火焰山时
曾作诗一首《经火山》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不知阴阳炭,何独然此中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
凌酷暑,战高温,自古有之
先人凭借智慧
发明诸多解暑妙招
“无冰不欢”
早在先秦那会儿
老祖宗就学会了用天然冰块制冷
周代还出现了最早的冰窑
古代冰窑
汉代的皇室
有冬夏两用的“空调房”
冬季房叫“温调殿”
夏季房叫“清凉殿”
以石头为床
用玉晶盘装冰块,贮冰于膝前
四周挂着水晶帘子
还有仆人扇扇子
“清室则中夏含霜”
盛夏时室内便可结霜,清凉无比
清凉殿
明清时期
有了“可移动冷源”
即贮放冰块的柜子
上面镂空,作为冷气出孔
中部空间还可储存食物
华妃娘娘霸气纳凉
住凉屋也是古人消夏方式之一
凉屋通常傍水而建
利用机械原理将水送至屋顶
然后水流沿着屋檐下淌
利用冷水循环降温
颇有点现代“空调房” 的意思
凉屋模型
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到
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
皆以镂刻之,盘覆之
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刘贯道《消夏图》
古人们还超爱“冷饮”。
《楚辞·招魂》记载
挫糟冻饮,酹清凉些
可见他们早就知道,加了冰块的糯米酒
喝起来才更加醇香、清凉
《武林旧事》也记载
宋朝街市出现了“雪泡豆儿水”
漉梨浆、卤梅水
姜蜜水、木瓜汁、绿豆水
荔枝膏水等各色“冰水”
“雪泡”,就是饮料里加了冰雪水
元代时候
雄踞北方草原的蒙古人
更是把果汁、奶、冰块等混合
做成“冰酪”
后由马可波罗传到意大利
这才有了现代的冰淇淋、刨冰
原来冰激凌是咱老祖宗发明的
有诗云
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
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
当然,这些都是有钱人的玩意儿
像云上君这样的平头百姓
搁到古代
估计只能靠着“心静自然凉”的古话
默念三遍“我不热”“我不热”“我不热”
王维于酷暑中静坐竹林
抚琴歌吟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以意境摹情
用心静抗暑
白居易一首《消暑》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生动解题
传达人生智慧
古人说“静”
平和安宁
回归本真
聆听生命的脉动
日与水居
而七岁而能涉
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
暑气渐消的傍晚
脱光下水游个泳
也可以找个好日子
拖家带口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去深山避暑
今人有福
能够享受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
一间小小空调房
虽然解决了汗流浃背的苦恼
但我们身处快节奏的生活中
焦灼、浮躁、困扰…
往往容易使自己失却本心
空调能解体热
却难解心热
吐槽归吐槽,玩笑归玩笑
在没有空调WiFi西瓜的条件下
古人却能在炎夏中寻凉
探索自然变化的规律
我心有冰雪,不受暑气侵
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
心静自然凉吗
也许对夏天的吐槽
也是一种文化的另类传承
不历尘埃三伏热
孰知风露九秋凉
清《燕寝怡情图》
你都有哪些避暑妙招
快留言告诉大家吧~
来源 | 新华社(xinhuashefabu1)
匠心之城(jxzc681)
编辑排版 | 云上文化
标签: 热的繁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