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朝为官
高尔俨,生于1604年,字岱舆,直隶静海,即今河北人。他历经明清两朝,且朝朝为官。
高尔俨少年时即应童子试,郡县皆夺第一。主考官称督学的左大人,看到高尔俨的试卷后惊喜地说:“此宰相才也”!1627年尔俨乡试中举,但会试落第。至十余年后终获庚辰科魏藻德榜进士第三,授翰林编修。同馆蒋德瞡特别欣赏高尔俨器识宏远,特赠以手评《资治通鉴》、《经世八编》两本书。第二年,母亲去世。高尔俨闻讯服孝,期满回朝,高尔俨被明朝任命为分校官。
顺治2年,即1645年4月,高尔俨受李若琳(1622年进士,明授翰林院检讨;1644年投降清朝,任原官)的举荐入清朝为官,授秘书院侍讲学士。七月升礼部右侍郎,以礼制、文教、风俗、人心为己任。1646年高尔俨知贡举,当时兵荒马乱,常有被交通道路阻隔不能如期赴考的举子,高尔俨请求延期,以等后至者,此科得人最盛。顺治5年调吏部右侍郎,6年加右都御史衔。1651年3月转吏部左侍郎。8月擢本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历秉铨衡,黜徙进退,推布公,朝野翕然。”1652年侍宴中和殿,赐貂镶朝衣一套,封赠三代如其官。十年,晋弘文院大学士(宰相)。1653年正月,御史昊达弹劾高尔俨“任用匪人,漫无铨别,且以部事批决于家,不宜任冢宰。”皇帝令下部察,以所劾无据免议。2月,高尔俨以身体有病,请求辞官。顺治帝谕吏部:“高尔俨存心醇谨,行事和平,近告病谢事。其病朕已悉知,内院事务殷繁,高尔俨仍以太子太保补弘文院大学士其勉力入院办事,毋以疾辞。”
1654年病故,帝赠少保,谥号"文端",葬于静海城南。顺治皇帝钦赐祭葬,赠"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牌匾,故其墓葬独立于高家坟,陪伴他长眠地下的只有其子高恒懋。高尔俨著有《古处堂集》四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三代拜相
地处安徽东北部的泗县,是运河申遗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现场验收,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历史名城。高姓先祖中,三代入朝拜相的高衍中家族,就出自这个地方。
高衍中,安徽泗县人,清朝官员。妻李氏,诰封一品夫人,90岁而终。他的一家,有高斌、高晋、书麟,祖孙三人,先后入朝拜相,一孙女入宫“侧福晋”,这在内务府世家中,属罕有荣耀。在大清朝野,久负盛名。
衍中次子高斌,字右文,号东轩,满洲镶黄旗人。生于1683年,故于1755年。其女被册封为乾隆嫔妃后,改为满姓高佳氏。自雍正元年(1723年)起,高斌历任内务府、、广东布政使、浙江、江苏布政使、河南布政使、、、、等职务。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高斌卒于任上,终年72岁。追授衔,入祀,谥号文定。妻陈氏、祁氏、马氏,皆诰封一品夫人。
长房孙高晋,字昭德,凉州总兵述明之子。历任安徽巡抚,以治河功劳加封。升任江南,历任、,是乾隆著名的五督臣之一,与叔父高斌同列五督臣。乾隆二十二年(1757)始参与治河,任至江南河道总督。先后协办黄河两岸堤工,请浚兴化南北引河,加筑运河六闸,云梯关子堰。多次勘察永定河、海塘、黄、运诸河要工,主张束水攻沙方略,颇受乾隆帝信任。乾隆四十三年卒,谥。
长房重孙高书麟,系高晋长子。乾隆三十八年(1773)被任命为领队大臣征金川,功最,图形紫光阁。乾隆四十九年出任安徽巡抚。其时黄、运两河漫溢,高宗因两江总督李世杰不谙河工,而命书麟辅佐,事后擢两江总督。史称书麟“素行清谨,出巡属邑,轻骑减从,民不扰累。和珅当道,又能独善其身。其弟广兴“以首发和珅奸擢官,既得官,多所弹击,书麟不善所为,尝于帝前言之”,广兴获罪,书麟又请严治,如此小心翼翼,唯恐牵连及己。
展开全文
二房孙女高佳氏,入宫“侧福晋”,封为“贤惠皇贵妃”。故后,乾隆亲书挽联,多次赋诗悼念。。
真是:一门三拜相,有女嫁皇上。朝野负盛名,高家门兴旺。
高晋戏帝
高晋,是我国历史上无数个高姓宰相中的最末一个,因为随着封建王朝的不复存在,宰相之职,永远的革除了。但是,他戏弄乾隆皇帝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
话说乾隆年间,经相山西北流向相山东南的濉水,因河床年久淤塞,每逢雨季泛滥成灾。安徽巡抚高晋奉命前来勘河修治。当他来到濉溪之后,又顺便到了相山显通寺,看到庙宇由两山环抱,古木参天,风景秀丽,但寺庙破残不堪。于是,这个巡抚高晋就把治河的主要使命丢在脑后,而向乾隆上书修寺,美其名以求神明护佑百姓免于水灾。乾隆阅罢高晋的奏章,就命高晋初修缮寺庙外,另建一条十八里蔽日长廊。高晋只草草修理了寺庙,却没有尊旨建造长廊,而是挪作了他用。
哪知后来,乾隆下江南巡视,路经彭城(徐州),设行宫于云龙山,突然想起要到相山十八里长廊来观风景,便令高晋陪同御驾亲往相山览胜。
高晋接旨后吓得魂不附体,他急地象像热锅上的蚂蚁。生死关头,他谎奏道:“相山‘穷山恶水出刁民’,龙驾不宜前往。”高晋为了保自己,免遭“欺君之罪”,竟把山清水秀的相山和这里的穷苦百姓诬为‘穷山恶水’和‘刁民’。乾隆是个胆小鬼,果真不敢到相山。但他为了收买人心,安抚这里的百姓,故御笔亲书了“惠我南黎”四个大字。后由江南凤阳府宿州知府张开士恭摹于石上,至今保留在相山龙峰和虎峰南麓的显通寺东大殿御书亭。
高晋纂修的《南巡盛典》书上,还有朱印“清乾隆36年御制序”。高晋去世后,乾隆帝仍对他十分怀念,在《怀旧诗》中,称他是勤政爱民,学习武侯诸葛亮的一代名臣。
高佳受宠
高家在乾隆朝的崛起,同高家出了一位甚得清高宗乾隆帝宠爱的慧贤皇贵妃有极大关系。书麟的堂姑母高氏终身未生育子女,但在乾隆后宫里,她生前的地位仅次于孝贤皇后。她是乾隆朝第一位获封贵妃、皇贵妃的女子,也是乾隆朝唯一的一位初封贵妃。
高佳氏是高斌之女,系本八旗汉军包衣。按惯例,出身于内务府汉军包衣女子必须参加选秀,若入选,只能作“承值侍应之人”,即使女。雍正12年以前,高斌之女以秀女身份入选,指派给皇四子弘历,即后来的清高宗为使女,雍正12年3月,超拔为侧福晋。雍正帝驾崩,两日后的8月25日,还未正式即位的乾隆帝诏令高氏母家出内务府包衣,抬旗入满洲镶黄旗;9月3日正式即帝位,24日诏封高氏贵妃,乾隆2年正式行册封礼,10年正月23日晋皇贵妃。
不日后薨逝,乾隆亲书挽联;谥曰慧贤皇贵妃。年30多岁,乾隆多次赋诗悼念。乾隆17年葬入清东凌之裕陵。原姓高氏,嘉庆23年奉旨,母家改姓高佳氏。
煮马鞯食
马鞯者,是放在马鞍下保护马背的毛皮。清朝时候有位高姓先祖,在带兵打仗的时候,“敌围攻不能下”,不得以,就把这个马鞯煮了当饭吃。结果,渡过了难关,打了胜仗。他,就是高其位。
高其位,是建祠供奉,称之为“尽忱义烈”的之次子;其兄是名画家高其佩。生于1647年,字宜之,号韫园,汉军旗人。他初为笔帖式,隶。历授火器营操练校尉,袭其祖高尚义二等阿达哈哈番。历官至湖广提督,、、加。1727年卒,赐祭葬,谥文恪,入祀贤良祠。
话说康熙间,以署参领从军驻襄阳。叛将杨来嘉、王会等以二万人出掠,将攻南漳,其位率二十骑觇敌,与遇,越敌队入南漳,与共守,敌围攻不能下。叛将谭弘以三万人犯郧阳,其位将百人扼杨谿铺,与相持七十馀日。粮尽,煮马鞯以食。副都统李麟隆援至,合击,大败之。寻追论御敌谷城失利,夺官。久之,授火器营操练校尉,袭其祖尚义二等。从大将军裕亲讨噶尔丹,战於乌阑布通,破骆驼营,擢参领。授甘肃永昌副将。明法令,筑堡塞,边境肃清。迁湖广襄阳总兵。擢提督,赐孔雀翎、櫜鞬、鞍马。调江南。常鼐有疾,上命其位署理。世宗即位,召入觐,旋命回提督任。奏请保护圣躬,上褒其有爱君之心,温诏嘉许。
雍正三年,授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加太子少傅。以衰老辞,不许。改隶镶黄旗。赐寿,赉榜联及白金千。屡乞休,乃命以原官致仕。子高起,以荫生授四川知州。累迁,坐事夺官逮治。
自铸铜像
高映,生于1647年,是大理高氏第52代。清初姚安府世袭土同知,字元廓,一字雪君,别号问米居士,是一位有着巨大成就的著名彝族学者和文学家。据《姚郡世守高氏源流》记载:高氏始祖是蜀汉时越馄夷帅高定。当年,高定兵败,被诸葛亮所杀。高氏子孙幸存者辗转流落今云南永胜一带。数代经营,又发展成一方土酋。他少年时代经历了南明负隅顽抗和三藩之乱的战争。26岁,即康熙12年,奉准正式承袭姚安土同知世职。此时,云南已平定,平西王吴三桂统治云南,由吴报奏朝廷,高映被任命为川东巡按。
他一生创作涉及哲学、史学、文学等多领域,主要著作有《太极明辩》、《金刚慧解》、《春秋时义》、《妙香国草》、《鸡足山志》等。民国《姚安县志》评价他:“平生著书八十一种,为邑中先正著述之冠。清季北平名流有谓:清初诸儒,应以顾、黄、王、颜、高五氏并列。他教书育人,在结璘山藏书几万卷,招收远近学子读书习文。他的学生高中颇多。其中进士22人,举人47人,秀才135人。
特别有趣的是:高映自铸一尊“安”字形铜睡像。该铜像今藏于姚安县博物馆,上有自己的题词:
有酒不醉,醉其太和;
有饭不饱,饱德潜阿。
眉上不挂一丝丝烦恼,
胸中无半点点烦嚣,
只是一味的酣睡,
睡到天荒地老。
高映于康熙46年,即1707年去世,享寿60。
父子坐诛
常言道:“一个人有了能量,不是为了满足私欲,而是为了承担更多的使命 ”。清朝时期,在“三代拜相”“入晋皇宫”赫赫有名的高斌家族,可谓“能量之大”。他们中,有“承担更多使命”的宰相,也有为“满足私欲”,父子双双被朝廷处死的子孙。
高恒,字立斋,清乾隆慧哲皇贵妃的兄长。高斌之子。乾隆初,以荫生授户部主事。乾隆22年,官至两淮盐政使,建有五亭桥。“一物不知,惟以聚敛为平生主旨”。乾隆33年,即1768年,两淮盐政尤拔世揭发盐引舞弊案,高恒因侵吞盐引被处以死刑。卢见曾因长期任两淮盐运使,亦牵连入案。
大学士傅恒请求皇帝念在死去慧贵妃的情份上,姑免其死。乾隆曰:“如皇后兄弟犯法,当奈何?”傅恒遂不敢言。高恒有子。
高朴,高恒之长子,姑妈为乾隆帝之慧贤皇贵妃。初授武备院员外郎,历任左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等职,累迁给事中,巡山东漕政。乾隆43年,因“高朴役回民三千采玉,婪索金宝,并盗鬻官玉。乌什办事大臣永贵以闻,上命夺官严鞫,籍其家,得寄还金玉;永贵,又言叶尔羌存银一万六千馀、金五百馀。”而被处死。至是,谕曰:“高朴贪婪无忌,罔顾法纪,较其父高恒尤甚,不能念为慧贤皇贵妃侄而稍矜宥也”。
君臣情深
这里的君,讲的是清康熙帝;这里的臣,讲的是清朝著名学者,出生于1645的一生效忠于康熙的官吏高士奇。
高士奇住今高家村,早年家贫,后在做记录官。康熙十五年(1676年)升为内阁中书,领六品俸薪,住在赏赐给他的内。高士奇每日为康熙帝讲书释疑,评析书画,极得信任。官至少詹事兼侍读学士。晚年又特授詹事府詹事、礼部侍郎。
说他们情深,得从康熙与高士奇的往来说起。康熙32年,即1693年,高士奇第一次在籍赋闲。康熙于4月16日赐高士奇手敕一道:“朕少年最不喜参,尔所素知。只为前大病,后赖此药复元气。所以,使人到长白山觅得八九寸长五六两重者十余根,上好者数斤,念尔江湖远隔,苦楚频躬,想是未必当年气相也。故赐南方所无蜜饯人参一瓶,上好人参一斤,土木参二斤。尔当宽心自养,不必多虑。”7月,赐高士奇御扇一把,上有御制诗一首:“故人已久别三年,寄语封书白日边;多病相邻应有意,呤诗每念白云篇。”康熙33年,清廷设馆纂修《明史》,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士奇奉召二度进京,官复原职,仍入住大内。 康熙34年,噶尔丹二次南犯。高士奇在职修书。康熙35年,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高士奇随驾征噶尔丹。康熙36年,御驾亲征噶尔丹。高士奇以养母乞归,特授詹事府詹事,寻擢礼部侍郎,以母老未赴。 可是,康熙对亲政后自认的并非的老师高士奇,却总是那么情意绵绵,念念不忘,充满着真挚的关爱呵护,是史所罕见的。康熙37年7月,高士奇第二次在籍赋闲。赐御制诗。一首:"廿年载笔近螭头,心慕江湖难再留;忽忆当时论,依稀又是十三秋。"康熙38年3月,康熙赐高士奇"忠孝节义"的御篇一幅。同年, 康熙第四次南巡。 高士奇在杭州西溪高庄接驾。康熙御书"竹窗"相赐。康熙40年,康熙赐高士奇联一对,上御书:"忠为表,孝为里;言有物,行有恒。"康熙41年,康熙擢升高士奇为礼部侍郎,高士奇以母老为由未上京赴任。康熙42年,康熙第五次南巡,高士奇奉召赴淮安接驾,随康熙巡视江南。南巡后,高士奇又随驾入京。第三次居寓于大内直庐。二月后回平,六月三十日在籍病故。
康熙43年正月,康熙谕祭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高士奇一道。遣浙江等处承先布政使加三级郎廷极为代天御祭的钦差。康熙亲制悼词,并御书悼联:"勉学承先志,存诚报国思。"赐谥号文恪。
聊斋序记
《聊斋志异》,俗名《鬼狐传》,作者蒲松龄。全书有短篇小说494篇。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序则为高氏先祖高珩所记。
高珩,1612年生。高全10世孙,字葱佩,号念东,晚号紫霞道人,山东淄川人。生于明神宗万历40年,卒于清圣祖康熙36年,年86岁.。
明崇祯16年,即1643年进士。选。顺治朝授检讨,升国子监祭酒,后晋吏部左侍郎、刑部左侍郎。高珩热爱写诗,生平所著,不下万篇。著有《劝善》诸书及《栖云阁集》。有《栖霎阁诗》16卷,为所编;拾遗三卷,为所辑,《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要知道高珩为什么要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写序,得从蒲松龄与高珩的关系说起。蒲松龄是高珩侄女的舅父,所以高珩称蒲松龄为亲家。蒲松龄这个人醉心科举,可又屡试不第。他到了71岁,才获一个贡生称号。仕途失意,落得一个穷困潦倒的境地。高珩将他推荐给西铺村,其父曾任明朝的毕际友家任私塾教授徒。其间,高蒲二人诗书往来频繁。而《聊斋志异》的成书也是在毕家学馆内完成的。康熙18年,《聊斋志异》初步成书的时候,高珩给书写了一个序。序中说,当时的社会"江河日下,人鬼颇同",认同蒲松龄运用鬼魂的形式来写社会。"吾愿读书之士,揽此奇文,须深慧业,眼光如电,墙壁皆通,能知作者之意"。高珩还将《聊斋志异》的初稿带入宫内广为传阅,对《聊斋志异》的流传起到了重要作用。
材武文熠
高氏家族人才辈出,军事上更代有闻人。清初的胶州大地,就出了一个让敌人闻风丧胆,被乾隆称之为材武的名将高文熠。
高文熠,生于1633年;字旦复,高九锡之子,山东胶州人,清初名将。少有勇力,喜读兵书,善骑射,充即墨营士兵,授百总职,被仇家陷害而被开除军职。后来,高文熠应副将陈建惺招募,随其至陕西。陈建惺死后,西宁总兵王进宝闻高文熠有文武之才,招他入兰州隶抚标营。
康熙15年,守备王辅臣反叛,兰州城内将士欲潜通为内应,甘肃巡扶华善夜走河西,高文熠清晨追之不及,兰州已为叛帅赵士升所据。赵士升素与高文熠友好,委任文熠官职,力辞不受。不久,王进宝与提督张勇率军讨逆,高文熠在城中力劝赵士升投降,并亲赴王进宝大营中联系,最后赵士升竟以献兰州而降。时王进宝欲留高文熠,巡抚华善请他重返抚标,委都司,从中军参将岳振邦讨伐叛军,连克通渭诸地而守之。华善死后,王进宝擢固原提督,招高文熠归麾下,依为心腹,每战必为先锋。抚远大将军图海会诸军于宝鸡,时王进宝尚未到达,独令高文熠率千人南渡渭河以拒贼。南山是古栈道的北口,地势最为险峭。图海下令诸军分地攻之,诸军相顾而莫能登。高文熠愤然大呼:“岂能以大功让他人?”率部攀崖而上。叛军望见皆警走,喊道:“王进宝的精锐部队来了”。于是,高文熠遂夺南山。康熙22年,高文熠以军功授广东右翼镇左营游击,分防清远县。康熙35年升为江南提标营参将,4年后推升广西柳庆营副将。这年,康熙皇帝在畅春苑召见高文熠,询问其战功,高文熠归功于主将王进宝,康熙深为欣赏,下旨褒奖高文熠材武,命留京城地区,旋调河间副将。康熙40年,高文熠署天津总兵官。第二年,康熙皇帝驾临龙泉关,特旨留高文熠护驾五台山,赐念珠等物如一品官。这年九月,又护驾皇帝巡视河工,特授南昌总兵官,训练队伍皆依王进宝遗法,故其标兵技击独精。康熙四十六年,高文熠在山东迎驾并随至杭州,回赐珍果及五爪龙衣,御赐"树干城"三字,迁西安府驻防副都统。按清制汉人不得官都统,高文熠授此职,可见他在康熙爷心目中的地位之高了。
高文熠智勇兼备,勤政爱民。他屡蒙擢升,兵权在握,官居二品,而家里却很清贫。家人埋怨他太清廉,他意味深长地说:“此岂不胜昔日在军旅中的日子?”
特别是,在宁夏西凉府固原攻打叛军时发现一土穴,里边藏有避乱妇女160 多人。大家想把这些女人分给士兵们为妻。高文熠执意不肯;并拔刀以死相阻,又请示大帅王进宝,遂释放所有妇女,各还各的家,以是名声尤重于西陲。安定了民心,稳定了一方水土。
致仕归家,病逝于1722年。著有《彤廷奏对》、《史异通鉴质证》等书行世。《国史列传》、《山东通志》均有传。
层云谏言
康熙15年进士高层云,是一个爱谏言的清朝官吏。
高层云,1634年生,字二鲍,江南华亭,即今上海奉贤人,还是一个善于绘画山水的清朝画家。开始授大理寺评事,后授吏科给事中。
话说康熙26年,太皇太后崩,诏王大臣集永康左门外议丧礼。大学士王熙等向诸王白所议:跪移时,李之芳年老,起而踣。层云说:“是非国体也。”即日疏言谓:“天潢贵胄,大臣礼当致敬。独集议国政,无弗列坐,所以重君命、尊朝廷也。况永康左门乃禁门重地,太皇太后在殡,至尊居庐,天威咫尺,非大臣致敬诸王之地。大学士为辅弼大臣,固当自重,诸王亦宜加以礼节,不可骄恣倨慢,坐受其跪,失藩臣体。”疏入,上曰:“朕召大臣议事,如时久,每赐垫坐语。今大臣为诸王跪,於礼不合。”下宗人府,吏、礼二部议,嗣后大臣与诸王会议,不得引身长跪,著为令。
乾隆28年,京师旱,诏求言。层云疏论江、淮间行屯田扰民,请急停苏民困,上嘉纳之。升任通政司参议。
乾隆29年,升任太常寺少卿,卒于任上。
窗体底端
子贡之德
“高巘,康熙戊子(1708)科第八名”。他官至何等,暂无查考,但有关他的故事和民间记载,却广为流传,称他有子贡之德。
高巘,家住澧州出南门25里的英溪桥。英溪是源自钦山寺湾的一股水,先向东,再转向西偏南,途经临澧杨板桥一带,后自马头山,向东注入道水的一条溪水。溪不长,跨两县,迂回几十里。溪上最大、最豪华的石拱桥就是这座桥了。桥处牛头山脚下,是澧州通往安福(今临澧)桃源的必经之道。他家住桥南头,英溪两岸的故事历来就很多。
《高氏族谱》记:高巘,三兄弟,他老三。父亲高厚,是州庠生。爷爷三兄弟,大爷是进士,三爷是州庠生。尊祖父是文林郎。也可算得上是“书香门第”。
现虽时过境迁,溪在桥逝;说故事的人有时还把高巘说得神乎其神。说他致仕后,不修边幅,虽衣帽整齐,却多时是赤脚草鞋。看不惯为官者前呼后拥。看不惯有钱人欺压百姓。
说他,听说安福县有个县太爷出门就是轿抬马骑,百姓怨声载道。一天,他获悉这个县太爷要经英溪去澧州。大清早,他就官服革履,到屋后的山坡上等候。待远远看到人群,他脱下鞋,站在水田中央。衙役告知县太爷,说高举人站在水田里让路。不得以,县太爷只好下轿,招呼高举人上岸。高巘见状,便撩起衣裤,一膝跪在田里。口称:“县太爷下轿,不敢当”。这一着,惊呆了众人。县太爷只好脱下鞋袜,挽起裤,一步一步走到高巘身边。双手挽起高举人,又一步一步走到田边。自此,这个县太爷每每经过英溪桥,早早就下轿走路,生怕遇上高巘。
说有一次,英溪一地主嫌插秧工慢,要少他们的工钱。便另外请来几名高手。人数相等,各安排一田。到中午,秧工们的手一个个都红肿了。原因很简单,插秧工插的是塝上生坯田,高手们插的是墉里活泥田。好事者把这一情况告诉高巘。高巘不动声色,不一会,只见他摘了几把杨柳叶放到墉里活泥田里。比划念咷一番后,叶子变成了鲫鱼,在栽秧田里活蹦乱跳,不是碰插秧的手,就是跟着移动脚。有的人干脆放下秧不插了,专门去抓鱼。到头来,插秧工赢了,地主少工资的事没有达到目的。
说高巘故事的人,讲得真实可靠的,可能要首推李礴农。熟悉澧县近代史的人都知道,他是著名的“澧县后学”;也就是澧浦大地久传不衰的“聪颖、博学、戏谑、诙谐”的趣味学者。
1928年,正设馆教塾的李礴农,听说澧州高氏续修族谱,一定要为高巘公立一传。他认为,磅族目前的兴盛繁荣,若“不得高巘公的维持,不及此”。
他以《高孝廉公传》为题,讲述说:
高巘,字云山,曾跟李礴农的先祖九峨公当学生。这位九峨公,曾经是明末进士,北方人。清初“宦游南来,司铎澧阳”。
高巘“出其门,师生之情深厚”。在九峨公90高龄时,三大天灾人祸骤至李家:首先是火灾,烧得个书香门第片瓦不全,特别是李家在津市的数十间铺房和位于铁家嘴的数百亩家山田地的契据均成灰烬;紧接着,原来随九峨公南来的七个仆人中,除一个叫李玉芝的外,余下的总管、账房等人,皆乘火打劫,盗卖了李家的全部房地田产后逃走,造成了李家的一贫如洗;再接着,年迈的九峨公及其遭受沉重打击的儿、孙三代人,先后于忧愤中身亡。只留下四传的李鸣凤少主和李玉芝老仆。主仆二人无以为葬,只得把“棺骸停集津市”,“坐镇守棺”。
后来,高巘公云游归来,知此情形,立即慷慨解囊,不仅厚赐赙仪,而且在兰江驿,今澧澹乡附近选定先师的坟茔之地,“舡送归窆”,同时又为李氏的少主老仆在坟茔旁购置一座“包家园”,供其守陵和生计。
得到高巘公救庇后的李氏孤儿,从此安定下来,并逐渐重振家业,艰苦复兴,到清末民初,“支派繁衍,不下千百户”,形成了族兴人望的局面。
文章结束前,李礴农还把高巘的行为,视作春秋时代的端木赐,即孔子72贤人中最忠贞坚定的弟子子贡之德,予以肯定和赞誉。
鹗续红梦
高鹗,字云士,号秋甫,别号兰墅、行一、。中国古典小说《》出版史、传播史上首个刻印本、全璧本——程高本的两位主要编辑者、整理者、出版者之一,清代汉军镶黄旗内务府人,籍贯,亦自署铁岭高鹗、奉天高鹗,其先世清初即寓居。高鹗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举,乾隆六十年(1795年)进士及第,历官内阁中书、中书、内阁典籍、内阁侍读、江南道监察御史、刑科给事中等职。有《月小山房遗稿》《砚香词·簏存草》等作品传世。
高鹗中举后,接连准备会试,都一再失败,身心疲惫,不过也偷得数年闲暇。他曾从友人处借阅《红楼梦》抄本,但止于八十回,不见后半部,他深以为憾。
乾隆五十六年(1791),也就是高鹗中举后第三年春,友人程伟元登门拜访,出示自己搜求购买的百二十回全本,并邀请他一同参与编辑整理。高鹗认为此书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闲情小说,但大致上与儒家思想并无冲突,因此欣然应允。到这年冬至后五日,任务完成,下厂付印。很快,《》出版史、传播史上第一个工程浩大的印本问世了,民国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胡适称之为程甲本。据程伟元说,他们具体的工作内容是对原稿进行编辑校对,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再印刷出版。
高鹗与程伟元后又着手重订,于五十七年(1792)二月十三日付梓,其《》提到,此本前八十回是在参考各种旧抄本的基础上补足缺文,订正讹误,其间偶尔也有增损几个字的情况。而后四十回仅存残本,并无别的版本作参考,因此只能按照残稿前后次序,在空缺处打上补丁,使叙事连续以减少矛盾。
程高本《红楼梦》出版后,高鹗迎来了人生高峰。六十年(1795),中乙卯恩科进士,殿试三甲第一名,授内阁中书。
蟾治“坑爹”
蟾,是指生于1812年,故于1886年的高氏步蟾公。步蟾公,字步云,夫人李氏妈。公系高姓始祖高傒公的82世、东溪公的24世、念六公的18世裔孙。清朝贡生、候补守府。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梅陇镇水口村人。清朝(1854-1856)年间,广东省惠州府海丰县有股反清复明之叛军,扰乱社会秩序,围困并攻打海丰县府,县太爷随派勇士杀出重围,前往朝廷请救兵,未至;守城官勇粮草已尽,城破在即,危急之际,海丰县杨安都银溪约水口村贡生、吾高祖父步蟾公,与梅陇林氏二贤,连日偷运粮草进城供给县府,缓解燃眉之急,致守城成功;不日,朝廷援兵至,平息叛乱。事毕,县太爷将高、林二贤事迹上报朝廷,遂按功论赏,步蟾公获皇封玉石一枚,置于顶戴之上,享见官免跪之殊勋,食朝廷之俸禄,远近闻名,人称三老爹。
“坑爹”,说的是海丰梅陇与联安相隔的一处淡水出海口——虎头沟杉木行的老板。古代交通运输工具落后,只能将杉木捆绑成杉排从海上漂移而来,也称海运;杉木整根长达十几、几十米不等,搬运不便,所以贸易场所只好选在海边交易。据云:此衫寮老板挺精明,“坑”的人不记其数。特别是因为顾客今天所买的杉木不可能会一下全部运完,等到第二天再去运的话,大的会变小,长的会变短,直的会变弯,很多客户都吃过哑巴亏,领受过他的“偷梁换栋”之苦。无可奈何,只得背地里称他叫坑爹。
话说步蟾公富甲一方,官至候补首府,欲筹备兴建一处府邸,兼作驿站,方便来往官员拜见以及驿舍之用;即今天的水口村顶上屋是也。
一日,步蟾公便衣简从,身挂搭联,搭联前面斜插长烟斗,后面隐藏着一块银凿,因没有抬轿,不起眼,与家丁一行三人步行来到“坑爹”的虎头沟杉木行。
心中早有所听闻的步蟾公,是有备而来的。这天,他出行及早;见过“坑爹”,说明来意,并把购买计划说得清清楚楚。“坑爹”一听,喜上眉梢。一闷算,这新建一个村的木材,在这卖的多,买的少的年代,至少也要相当他这个木行的几个月的营业。
“坑爹”生怕走了这笔买卖,火速召集伙计们带上点筏做记的笔墨,丈量长短的竹竿,卡量粗细的蔑尺,管家带上计价计量的对账本,邀步蟾公一行,忙过不停。一心想着“堤内损失,堤外补”的“坑爹”,见顾客无马无轿,衣着普通,有意将杉木报贱价出售,以调侃、讨好步蟾公一行。
步蟾公与“坑爹”虽不是“智者斗智”的对头,但他们心中各怀彼此。一个想坑人,一个要治坑人的人。
“坑爹”心里想到是:“晚上故伎重演,大丰补小欠”,“赚个钵子满来,盆也慢”,“生意兴隆过大年”。
待仗记完毕,步蟾公不慌不忙,签好单,古时称合约,交付银锭定金,手续一概办妥。这时,他才从搭联里面抽出银凿,遂命家丁在每一根杉木的头和尾都敲上《谦益》二字。原来《谦益》是步蟾公的字号,即好像今天的公司名称一样。此时杉行老板看着《谦益》这二个字,口呆目瞪;隔了一阵才恍然大悟。他对着步蟾公身鞠一躬,轻轻地说:“原来你就是大名鼎鼎、人称东虎西虎不如水口的沙声虎啊,百闻不如一见,佩服!佩服!”“步蟾公对曰:承蒙厚爱,百倍让利,他日竣工,定邀上座”。可怜“坑爹”,不仅是哑巴吃黄连心里苦,还留下了偷鸡不成蚀了米的骂名。
步蟾公始建1874年,竣工于1877的这座五间过三进式、两护屋再加东西厢之府邸兼作驿舍,即现在的广东省海丰县梅陇镇水口村顶上屋,后人供作祠堂即今天的《光裕堂》。大堂楹联:东溪世泽;渤海家声。外石柱联:获鹿感鱼千秋称孝子;朋东仇桧万古识忠臣。祠堂还记载汕尾市海丰县梅陇镇水口村高氏家族辈序,即步蟾公之子19世起:赞君宗舜开基茂,振祖宏文 兆德荣。世扬仁义礼智信,永尊忠孝传家书 。
(傒祖86裔孙、粤东水口村舜岳 整理)
狗不理包
包子好吃谁不爱!天津最好吃的包子人们为啥要给它安个难听的“狗不理”的名字?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河北武清县杨村的高贵友说起:
话说清咸丰年间,河北武清县杨村住着一户高姓农民,四十得子,喜出望外,
取名贵友。为求平安养大,故又取乳名“狗子”。按照当地习俗,此名饱含着淳朴挚爱的亲情,指望他能像小狗一样好好成长。这狗子不负所望,一路平安!从“7岁8岁狗讨厌”开始,那讨厌的劲头谁也惹不起,他们称“惹”为“理”。理了他,就象“蚂蝗蘸着鹭鸶脚”,没完没了的缠着你。所以,知道他情况的人,再也不叫他狗子,干脆异口同声称他“狗不理”。
一晃,十四年过去。家中本无闲钱,他也懒心求学。于是,父亲便送他天津学艺。在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谋了个小伙计的职位。
常说:“一行附一行,锅巴附米汤”。这“狗不理”自来刘家蒸吃铺谋了个小伙计的职位以后,真是前后判若两人。他尊敬老人,团结伙计,虚心学习,勤吃苦做;加上心灵手巧,更勤学好问,师傅们的精心指点,高贵友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练就一手好活,很快就小有名气了。
三年满师后,高贵友已经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于是就独立出来,自己开办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取名:“德聚号”。他用猪肉的比例加适量的水,佐以排骨汤或肚汤,加上小磨香油、特制酱油、姜末、葱末、调味剂等,精心调拌成包子馅料。包子皮用半发面,在搓条、放剂之后,擀成直径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匀的圆形皮。包入馅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时用力将褶捻开,每个包子有固定的18个褶,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最后上炉用硬气蒸制而成。
由于高贵友手艺好,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来吃包子,生意十分兴隆。特别是老家人来了,把“狗不理”的名字也不声不响传出去了。
据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在天津编练新军时,曾把“狗不理”包子作为贡品进京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尝后大悦,曰:“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从此,狗不理包子名声大振,逐渐在许多地方开设了分号。
狗不理包子是中国灿烂饮食文化中瑰宝,被公推为闻名遐迩的“天津三绝”食品之首。历经一百六十多年的狗不理包子,先后摘取“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中国最佳名小吃”、“国际名小吃”等多个国内外评选和大赛的金奖,被誉为“津门老字号,中华第一包”。
忠义可嘉
沅江市位于有“天然湿地”之称的湘北湖滨,因沅水从市境白沙河口注入洞庭湖“故以“沅水所归宿之地”而得名。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年代,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清朝的末年,有个忠义可嘉的高谦,就是沅江人。
高谦,字敬亭,湖南沅江人。清同治3年,即1864年,担任书写记录,随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封一等恪靖伯左宗棠,赴甘肃。因征战有功,转安徽任县丞。光绪8年,即1882年,左宗棠任两江总督,委任高谦主管淮北督销分局。这个职位在当时,是个一咬“油直流”的差事;他一干就是17年。高谦17年如一日,从不接受盐商的吃请和送礼、受贿之类。调离时,到新的单位报到,囊中却没有乘船搭车的路费;只得典当了自己的衣服才启程。盐商们无不交口称赞。光绪33年,即1907年,高谦任安徽阜阳县丞,因清廉律己,公正待人,受到阜阳老百姓的普遍爱戴和敬重。宣统3年,即1911年9月25日,安庆发生了起义。在起义军进入阜阳时,下属劝高谦躲避一下;高谦不仅不从,反而厉声说:“我虽地位卑微,也不能变节,我怎能苟且偷生?”
这天晚上,他服毒自尽,以表忠义。时年74岁。《清史稿》卷496《忠义十》有记。
丨来源 炎黄高氏、(家协 整理)高家协提供
关于我们
高氏家族|官方微信
微信ID:gaoshijz
长按二维码关注高氏家族
高氏家族公众平台核心宗旨:
一.帮助高氏宗亲寻根,追寻家族的源流及资料。
二.发展高氏公益事业,帮助有困难的高氏宗亲。
三.联络各地高氏宗亲,作为联谊和交流的桥梁。
论坛网址:http://vzan.cc/f/s-62836
投稿邮箱:9508250@qq.com
平台管理:高连社 QQ9508250
电话/微信:15956651600
团结世界高氏宗亲 凝聚中华高氏力量
团结世界高氏宗亲 凝聚中华高氏力量
标签: 高姓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