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的身上,优雅与率真、高贵和莽撞是如此奇怪地并存着,
她的美与妖艳无关,她的笑容如阳光般渗透人心。
她以美丽、圣洁、自然而著称于世。
她的才华折服世界,一生三度捧起奥斯卡小金人,
是电影百年最伟大的女演员之一。
她就是被誉为“好莱坞第一夫人”的英格丽.褒曼。
1915年8月29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
弗利德和加斯特斯•褒曼夫妇张开双臂,
迎接他们美丽的女儿来到这个世界上。
他们给她起 名英格丽•褒曼,与时年2岁的瑞典公主同名。
在父母的呵护下,这个瑞典与德国的混血女孩幸福的成长着。
可惜好景不常,命运的打击接踵而至。
1918年褒曼的妈妈突发胃病离开了人世,
12岁的时候,父亲又告别了人世。
父母的相继离世,对于年幼的褒曼来说简直就是当头一棒,
褒曼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年幼的她只能在叔叔的抚养下长大。
由于年少时没有父母陪伴,褒曼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
很少和人交往的她,常常一个人沉浸在假想的世界中,
经常幻想出一些可以跟她说话的人,幻想他们就在身边,
和他们谈心,让他们照自己希望的那样来进行交流。
就这样,她成了“演员”,
甚至连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她这是在演戏。
渐渐的,她开始痴迷自己幻想出来的世界,
无可自拔的爱上了表演。
而她天生丽质,聪明过人,身材修长,
也有着成为一名优秀演员的天赋。
展开全文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褒曼看完话剧后让她十分震惊,
“大人在舞台上做着我日常所做的事情,我真不理解,
这些演员的举止怎么能和我一样,
从而创造出一个虚构的世界,却还称之为工作!”
15岁那年,长相秀美的她被学校选中参演戏剧。
她每天认真地排练,对自己要求严格,每一句话,每个动作,
甚至于每个表情,她都认真做到最好。
演出的那天,她超长发挥。褒曼的表演受到了全校师生的称赞。
那场话剧,使她出色的表演才能被发现,
从那时起,她就在心中为自己确定了理想。
她在日记中写下自己的梦想:
有朝一日能站在家乡的舞台上,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
褒曼的梦想起点始于斯德哥尔摩的皇家戏剧学校,
18岁那年,凭借精湛的演技和表演天赋,
英格丽.褒曼被皇家戏剧学校录取了!
有一天她找到了一个充当一天临时演员的差事,
褒曼到摄影棚,导演吩咐她和其他姑娘们装出一副
饥寒交迫、冻得瑟瑟索索的样子。
摄影机开动了,朝着她们来回拍了一两圈就戛然而止。
但是褒曼舍不得就这样离开。她继续保持着化好妆的模样,
又接连从一个场景跑到另一个场景,
拍了几个镜头,像走火入魔一样,
她享受了一生中最痛快的一天。
可以说,当一个人把工作当成享受的时候,
无论是否成功,她的生活就已经是充满无穷的乐趣。
1932年,褒曼开始了她的电影生涯。
18岁那年,褒曼遇见了大她9岁的牙医彼得.林斯特龙,
她不会想到,这个身材修长、满头淡棕色头发的男子
将改变她的一生。那天,林斯特龙见到褒曼的第一句话是:
“我喜欢你的头发。”接着又说:“你的声音多深沉,多美。”
于是,涉世未深的褒曼像所有情窦初开的少女一样,沦陷了。
1937年,褒曼和林斯特龙结为夫妻,也有了第一个女儿。
婚后的褒曼在瑞典取得了小小的成功,
22岁的时候,她在瑞典主演的《间奏曲》引起轰动,
随着褒曼的声名远播,演出机会也是接踵而来。
她也知道了一个叫好莱坞的地方,那里有多才多艺的导演,
有庞大的预算和巨大的制片厂,
此时好莱坞电影商也发现褒曼,他们觉得褒曼不仅天生美丽,
而且有一种极其罕见的炽热感情,于是重金聘她去美国拍片。
只是,当时女儿皮娅刚刚出生,
正当她在照顾孩子和去美国发展之间权衡的时候,
林斯特龙表现出了出乎她意料的豁达和坚定,
褒曼曾在自传中回忆,“假使他说,‘我不让你去’,
我肯定就不去了,因为我那时还不能在没有他的情况下做决定,
但他的话恰恰相反”。
当然,促成褒曼好莱坞之行的关键因素,
还是那部让她声誉鹊起的影片《间奏曲》。
她被好莱坞金牌制作人大卫•塞尔兹尼克相中,
第一次见面时,因为名字拗口,塞尔兹尼克要求她改名,
但褒曼不知道哪来的勇气,向自己的伯乐坚决说“不”,
“我的名字叫做英格丽•褒曼,我一生下来就用这个名字,
在美国还用这个名字,就让人家从现在开始学习如何发音吧”。
她不知道,当时好莱坞的传统是,不仅要找寻明星,
而且还要“包装”明星,“制造”明星!
赵丽蓉老师在春晚的小品《如此包装》里说的就是这么一回事。
但褒曼特有的倔强让塞尔兹尼克灵光一现,
也许她可以用她的“天然”征服美国人。
于是,褒曼成了好莱坞历史上第一个用真名实姓的女演员。
在当时好莱坞如云的各色美人中,
褒曼既有着孩子般天真的野劲儿,
又有一种极为婉约圣洁的高雅气质。
她自然大方,给人一种实在之美。
这份独特气质和个性,让她格外引人注目。
1942年,《卡萨布兰卡》公映,
该片不仅是英格丽•褒曼演艺生涯的巅峰之作,
亦被美国电影协会评为“影史百大爱情电影之首”。
四十年代的好莱坞,英格丽•褒曼的价值
相当于诺克斯堡的黄金,那时曾流行一句笑谈:
你知道吗,昨天晚上我居然看了一部没有英格丽•褒曼的影片!
褒曼以卓越的才华,创下了巅峰和奇迹,
1944年的《煤气灯下》、1957年的《真假公主》、
1972年《东方快车谋杀案》为她赢得了三次奥斯卡金像奖。
而英格丽褒曼没有获得小金人的其他作品,
包括《美人计》、《战地钟声》、《圣女贞德》等影片,
如今也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此时褒曼的事业一路高歌猛进,但婚姻却亮起了红灯!
随着褒曼在好莱坞越来越受欢迎,她的丈夫林斯特龙
开始不满于“褒曼的先生”这样的头衔,
开始觉得有危机感,于是他想控制她。
丈夫的唠叨和神经质粉碎了褒曼对浪漫的幻想,
却也拒绝和她离婚。
1948年,褒曼观看了意大利导演罗塞里尼执导的影片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和《同胞》,被其风格和才华所折服,
随即主动写信给罗塞里尼要求与之一起拍片。
这封信辗转多时,才到了罗塞里尼的手里,
随后两人开始了《火山边缘之恋》的合作,
也开始了一段“火山边缘”的恋情。
由于和牙医丈夫感情冷淡,又常常和罗塞里尼一起拍片,
二人渐渐互生情愫,从合作伙伴变成了恋人,
但这对才子佳人的感情之路从开始就注定不会得到祝福,
因为这时的褒曼并没有和第一任丈夫离婚,
却给这位导演情人生了一个儿子。
因此,这段婚外恋让整个好莱坞一片哗然:
“银幕上的纯洁女神,现实中竟是一个抛夫弃子的风骚女人。”
褒曼的婚外情大大破坏了因荧幕角色而塑造得“圣洁女神”,
媒体和公众对她辱骂唾弃,她遭到排斥,并被逐出了好莱坞。
此时褒曼感受到了人言可畏,
为爱痴狂的她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在与罗塞里尼生活的日子里,褒曼和他合作了几部影片,
但这些影片在美国票房惨淡,
甚至由于人们对褒曼的抵制,一些影片都没有公映。
但褒曼并未由此受挫而一蹶不振,
她从未想过放弃她从小就热爱的演艺事业,
《真假公主》中褒曼杰出演技再次征服了美国人,
也一举成为纽约影评人协会和奥斯卡双料影后。
这表明美国人最终原谅了她,接纳这位真正的表演艺术家,
她又一次创造了电影史的奇迹。
但和演艺事业相比,她一生的婚姻之路是那么坎坷,
她和导演罗塞里尼的浪漫情史也早在1958年就宣告结束,
第二次婚姻宣告失败。而同一年与从事戏剧演出事业的瑞典人
拉尔斯结婚,同样是好景不长,
褒曼的第三次婚姻也最终以失败收场。
经历了三次婚姻失败的褒曼,
一辈子关于浪漫爱情的幻想一次又一次落空。
2007年2月,美国作家钱德勒推出新作
《英格丽:一部私人传记》,
在这部传记中,钱德勒根据褒曼本人生前讲述,
以及亲朋和同行对褒曼的回忆,
为褒曼一生的感情悲剧给出了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解释:
这名奥斯卡影后两次抛夫弃子、改嫁他人的原因不是喜新厌旧,
而是出于她太过理想化的情感追求,
“她最大的弱点就是:无可救药的浪漫”。
在褒曼的眼中,父母的爱情是永远的理想样本。
1900年,褒曼的母亲阿德勒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度假时,
邂逅了28岁的落魄画家尤斯图斯•褒曼,两人坠入爱河。
但阿德勒的父母看不上身无分文的画家,
禁止女儿与这个穷小子来往。
阿德勒只好偷偷把心上人的戒指挂在胸前,固守爱情。
7年后,尤斯图斯成功经营起一家摄影店,
打动了阿德勒的父母,两人终成眷属。
正是英格丽褒曼在姑姑家发现了母亲婚前写给父亲的信,
父母的经历让她领悟到:爱是这世间最重要的事情,
似乎越是被禁止的爱情,越浪漫,越真诚。
那些信饱含炽热情感,深深打动了褒曼。
褒曼说,“我读懂了少女时代的母亲,
她和父亲如此热烈地相爱”。
她期望能和另一半重演这样的浪漫爱情。
因此,她穷其一生都在追寻完美的“另一半”。
尽管经历了3次失败婚姻,她那一腔浪漫情怀却仍然不改,
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戏剧是想象,
人生是现实。
在想象的世界里得到满足,因此褒曼成为了一名成功的演员。
在现实的世界也希望得到类似的满足,
但褒曼却落得数次的失败。
褒曼最终死于乳腺癌的扩撒,
这与梅艳芳一样。
她们都是舞台上风光无限,但现实中感情却屡屡受到挫败,
如果从中医的角度去看,癌症与心情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所以,不难理解褒曼在现实爱情中受到的伤害。
其实想象的世界没有边际,而现实的世界总会有各种条条框框,
如果想做到如心所想的生活,
必然要让内心跳出各种条条框框,
坦然接受现实的各种不如愿的结果,
而如果不能坦然接受,却还要坚持按照内心所想去追求,
那就变成了自己和“自己”的内战,
无论结果如何,受到伤害必然只能是自己。
标签: 洛怎么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