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一模阅卷报告
第4题阅卷报告
一、4. 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答案:(4分)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总写“境界”内涵的三重含义(2分);主体采用并列式,分别对“三真”进行具体阐释(1分);最后重申境界的“三真”要义(1分)
二、评分细则:
1、 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总写“境界”内涵的三重含义(2分);
其中答出“总分总”1分,概括出主要内容“境界内涵的三重含义”1分
2、 主体采用并列式,分别对“三真”进行具体阐释(1分)
没有答出“并列式”不可得分
3、 最后重申境界的“三真”要义(1分)
三、阅卷报告:
(一)试题分析
本题题目为“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4 分)” 试题难度较低,材料二共五段,结构清晰,整体采用“总分总”式的结构,每一段中心句明确,主体是三段“并列式”结构,最后进行总结。
(二)整体答题情况
平均分2.69。大部分学生能够得3分。
(三)主要失分情况
1. 绝大多数考生都能答出“总分总”式的结构,但是有的没有答出具体内容。
2. 大部分失分的原因没有答出“并列式”。因为题干问的是“结构”,所以这一点作为很重要的一个采分点。
3. 还有一部分考生不清楚考点,从“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的角度作答。
(六)今后教学方向
1. 论述类文本基本的概念及常考的题型,例如“论证结构、论证思路、论证特点、论证方式、论证方法”,以及“论据的特点”“论证语言特点”等等,引导学生巩固复习,必须在头脑里搭建起清晰的知识框架。
2. 典型例题,例如近两年高考真题,各地模拟题中的典型例题,再给学生回顾一遍,“以旧带新”,让学生通过这些典型例题,不仅巩固知识点,而且提高解题能力。
展开全文
根据以往出现过的题型,推测还有哪些值得考察
第5题阅卷报告
一、原题呈现
5.元好问诗有“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欧阳修词有“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请结合两则材料关于“境界”的论述,对上述诗句进行分析。
二、参考答案
①元好问诗传达了淡远心境融于静穆景物之中的境界,是“无我之境”。②欧阳修词,以“我”之“泪眼问花”,看雨横风狂中乱红飞落,“我”的伤春情感在“乱红”飞舞中得到渲染和增强,是一种“有我之境”。③无论是元好问诗还是欧阳修词,都是“真感情”“真景物”“真表达”的作品。
三、评分细则
①能判断出元诗境界为“无我之境”并合理解释的得2分;没点出“无我之境”最多1分,判断为“有我之境”不得分。
②能判断出欧阳修词境界为“有我之境”并合理解释的得2分;没点出“有我之境”最多1分,判断为“无我之境”不得分。
③能根据材料二概括出元诗欧阳词都是“真感情”“真景物”“真表达”的作品,就可得2分。
④部分学生对材料二内容理解不到位,出现诸如元诗为“真景物”,欧阳词为“真感情”“真表达”的不准确概括,鉴于至少有“结合两则材料”意识,可得1分。
第5题平均分4.32
四、主要问题
1、对诗句及“三真”概念理解不透彻,导致第三条分析不精准。
2、审题不清,题干要求“结合两则材料”分析,约70%学生没有结合材料二核心概念“三真”分析诗句,四分卷占多数。
3、对文本基本概念不理解,导致对诗句的“有我”“无我”境界判断错误。
4. 不理解题目要求,作答思路偏斜,答成诗句赏析
5. 关键词意识不强,洋洋洒洒若干字就是不提“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6. 规范意识差,不分条或分条过多
六、复习建议
1、从文本特征入手,带领学生读懂文本,厘清主要概念。
2、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找准答题角度。
3、加强对学生概括、提炼能力的训练,强化关键词意识。
4、强化答题规范训练,向学生强调书写及卷面的重要性,答题时务必分条列点。
5、重视语料中相关信息整合的能力训练,避免答题分条过多过细而重点不突出。
第8题阅卷报告
一.【原题呈现】
8、有人评价郭震海的小说“字里行间流动着一种直抵人心的暖热”,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二.【参考答案】
①老乡热情引路,安详夫妇真诚相待,人与人之间感情真挚;
②安详长期坚守在孤寂的深山,心怀国家,视群山为知己,把树木当亲人,令人感动;
③安详淡泊名利,用真情创作,达到极高的人生与艺术境界;
④“我”在这次寻找之旅中,找到了安详的精神世界与艺术的真谛。
(每点 1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评分细则】
本题学生答的非常不好,答题角度思考不到位
① 第一条中只要能从“老乡”角度或者答出“人与人之间情感真挚”内容,皆可得一分
② 第二条中从安详角度,答出关键词“坚守”或“热爱”“爱国”“把树木当亲人”等任一个,皆可得一分
③ 第三条中从安详角度,答出安详的品质、情操方面的,比如“淡泊名利”“低调”“与世无争”“不慕名利”等任何一个关键词语,都可得一分。
④ 第四条中从“我”角度,答出对安详对“我”的影响,关键词语“安详的精神世界”“艺术真谛”等,得一分
通过查标,发现学生还从这些角度答,都可得一分
⑤从安详角度,答出与自然的关系,比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也可得一分
⑥从读者角度,从文章主旨出发,答出文章对于读者的感受也可得一分。
以上答案,答出任意四条可得满分。
四.【问题呈现】
1、审题出现误差,答题角度不准确,有些只能得零分
2、不分条且角度乱
3、答案角度单一,答的是叙述艺术
4、答非所问,审题不清,问“有哪些温热”答的是怎样体现温热的
六.【备考建议】
1、 读懂文本最关键,从“写了什么”“写出了什么”引导学生多层次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 强化并落实审题力度,培养审题力,建议每题都让学生回答什么题型,怎样回答
3、 强化规范答题意识,序号化答题,分清层次,标清条目
4、 小说各个题型汇总,进行答题角度建模
5、 强调书写,规范字间距、行间距
第9题阅卷报告
一.【原题呈现】
9、小说是怎样叙述寻找安详这个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二.【参考答案】
9.(6 分)①以“寻找安详”为叙事线索,脉胳清晰,结构紧凑;
②以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叙事,使内容真实自然;
③多处设置悬念,最后解开悬念,故事具有吸引力;
④多用对话形式推动情节发展,使叙述的情节更加集中。
(评分参考:答出三条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评分细则】
本题学生答的较好,角度明确,得分较高。按照以上几个角度进行批阅即可,同时查标学生,发现如下几个角度也可给分。
①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角度或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角度
②插叙角度
以上几个角度任何三个都可得满分
六.【备考建议】
1、加大审题力度,引导学生分析题干指向。做题首先要读懂题目问的是什么,知道题目考察的方向,才能明确自己答题的方向。
2、引导学生读透文本,从“怎么样”角度分析小说技法,比如小说叙事艺术类题目是经典题型,但是学生没有从文本出发,而是套话连篇,乱答一气。
3、训练学生答题建模能力,明确答题指向。
4、强化答题规范训练:书写认真,分条作答。
第13题阅卷报告
一.【原题再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原题:(1)太祖指示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
(2)条政令之不便民者以闻,凡被灾不即请振者,罪之。
二.【参考答案】
13.(1)太祖指着奏章给他看,说:“你疏忽这些了吗?”他回答说:“不敢疏忽,只是(考虑到)小过失不值得冒犯皇上。”(4 分)
(2)分条陈述对百姓不利的政策法令上报,凡是遭遇灾害却不立即请求赈济的,加罪。 (4 分)
三.【阅卷标准】
(1)指示、忽、顾、渎各1分。
“指示”译为“指着奏章给他看”,很多学生没有译出“示”的意思,原则上是没有做到字字落实,这里如果翻译“指着奏章对他说”也对,但“指着说”不得分。 “忽”译为疏忽、忽略、忽视均可。玩忽不对。 “顾”译为“只是” 译为“考虑到”“顾及”错。“顾”可以联系教材《促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一句,副词,表轻微转折。可译为:只是,但。
“渎”译为“冒犯”“亵渎”皆可。
(2)政令不便民者、以闻、被灾、振各1分。
“政令不便民者”定语后置,译为“不利于百姓的政策命令”,译为“政策命令中不利于百姓的”也可。“不便民”译为“不方便百姓”原则上是不准确的,这里放松一下标准,也对吧。
“以闻”译为“上报”“向上级或朝廷、皇上汇报”“让上级或朝廷、皇上知道(听到)”,
译为“让百姓听到”错。“以闻”联系教材中《陈情表》 “谨拜表以闻”,“以闻”有让上级或朝廷、皇上知道(听到)之意。
“被灾”译为“受灾”“遭灾”均可,“有灾”“被灾难影响”不得分。《促织》中“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即此意。“振”译为“救济”“赈济”“救助”均可,“帮助”错。
条,分条陈述,列出。学生几乎没有译出的,不作为得分点。罪,名词作动词,加罪、加罪于他、处罚他,问题不大,也不作为得分点。
该句第一个小分句翻译很差,很多学生文意差别很大,差别太大的,即使有关键词,如“闻”译出“听到”,但“让百姓听到”不对。
关键词有错别字扣分。
(1)句中“指示”、“顾”、“渎”解释不当;(2)“政令不便民者”、“以闻”解释不当,“振”译文写错字。
(1)句中“指示”、“渎”解释不当(2)“政令不便民者”、“以闻”解释不当,“振”译文写错字。
(1)句中“指示”、“忽”、“顾”、“渎”解释不当(2)“政令不便民者”、“以闻”、“被灾”、“振”解释不当。
【备考建议】
1. 强化字字落实、直译为主的翻译意识。有的学生第1句中“之”(这些错误) “足”(值得)不翻译,虽然不影响文意,也没扣分,但说明字字落实的意识不到位,导致关键点也落实不到位,如“示”。
2. 教材中的重点词句要进一步巩固,强化一词多义的拓展积累,训练过程中的重点词句也要多积累。像教材中有的“顾”“以闻”这样最基础的字不会翻译;“振”教材中没有“赈”此义项,但有其他义项,应该拓展补充掌握落实。
3.重视小语境的理解,提升依据语境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
4.专题复习应将主要精力用于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翻译的实践训练,如按照自读、自查、自纠的办法逐段翻译,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
16题阅卷反馈
一、【原题呈现】
16.南宋沈义父提出,诗词“结句需要放开 含有余不尽之意”。请据此对尾联加以赏析。
(6分)
【参考答案】
(1)前三联抒写建康历史地位的变化及人民不幸,尾联笔锋一荡,借月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国土沦陷的伤痛与无奈。(3分)
(2)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月以人的丰富情感,写明月与诗人共愁,韵味无穷。(2分)
(3)尾联欲言又止,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天地,有“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1分)
【评分细则】
(1) (内容上)前三联抒写建康历史地位的变化及人民不幸,尾联笔锋一荡,借月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国土沦陷的伤痛与无奈。(2分,只要能翻译尾句就给2分;或者回答出“情感”是国土沦陷的哀痛/亡国悲痛/故国之思/伤感之情/无奈之情等类似的意思,也给2分。即翻译和情感二者能回答出其一就给2分)
(2)(手法上)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月以人的丰富情感,写明月与诗人共愁,韵味无穷。(2分,拟人手法1分,分析1分;或者是回答“借景抒情”手法并分析的也给2分。即拟人和借景抒情二者能回答出其一就给2分)
(3)(效果上)尾联欲言又止,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天地,有“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2分,只要能针对沈义父的诗句“含有余不尽之意”来回答,答出“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或“言有尽而意无穷”等类似意思的词语的即可得2分。)
二、整体情况
本次诗歌鉴赏题的题型属于常规赏析题,应该从内容、手法、效果三个角度来赏析,答题思路老师们都能讲、学生也知道;但从阅卷情况看,学生在审题和理解诗歌方面还不足,也是这次赏析题的难点所在。本题的整体平均分是:2.64分。
五、教学建议
1、读懂诗歌依然是难点。除了教给学生如何读懂诗歌,还要辅以量的积累训练。或者每日一练,或者每日一读(读诗歌赏析)等。
2、找出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易混术语,帮学生进一步辨析清楚。
3、继续加强审题训练和规范作答的训练,继续强化书写、卷面整洁的训练。
4、多关注、练习近几年的高考题和模拟题,研究高考评价体系等,把握高考出题动向。
17题阅卷反馈
【参考答案】
17.(1)老鱼跳波瘦蛟舞 舞幽壑之潜蛟
(2)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3)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也可以填其他句,只要对应好“哀怨愁苦”之情
(6分。每句1分,错字、漏字、书写不规范均不得分)
【教学建议】
1、 再次过关背诵60篇目,可以关注重点篇目。深入研读古诗文文本,强化对名句的理解记忆。
2、 强化审题意识,关注语境,准确把握语境的要义。不要答非所问
3、 注重情境语与名句的联系点,平日多分析情境。
4、 规范书写,反复抓、抓反复,不断强化,积累到位。提高准确率。
21题阅卷报告
参考答案:①外壳选用碳纤维材料;②氢能技术点燃火炬;③聚硅氮烷树脂制成燃烧罐。
评分细则:
本题共6分,三条,每条2分。
第一条含有2个关键词“外壳”,“碳纤维材料”或者“碳纤维”给2分,缺一个扣1分
第二条含2个关键词“氢能技术”“氢能”“氢火炬”“氢燃料”,“点燃火炬”“点燃”“燃烧”等给2分,缺一个扣1分
第三条含2个关键词“燃烧罐”、“聚硅氮烷树脂”,缺少一个扣1分。
每条超过15字,扣一分。
关键词“碳纤维”“燃烧罐”等词写错,这个点不得分。
评分示例:
6分卷(满分卷)
评分理由:每条都包含关键词,并且语句通顺流畅,且字数不超15字。
评分理由:第二条缺少一个关键词“点燃”扣1分。
教学建议
1、加强审题训练 本题注重技术上的应用,有些学生没有认识到,导致失分。
2、注意引导学生分层理解
3、抓住关键词组织答案
第22题
【原题呈现】
22.鲁迅评论《红楼梦》时说,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而《红楼梦》却与之大不相同,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所以其所叙人物,都是“真”的人物。请从《红楼梦》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事例进行分析。不超过80个字。(5分)
【答案示例】
宝玉是“真”人物,虽是作者笔下的正面人物,但也有缺点。他尊重女性,具有反抗精神,连丫鬟戏子也尊重,不喜仕途经济;他又有纨绔子弟的放纵,和薛蟠等人喝花酒。
【命题点】
整本书阅读
解析:《红楼梦》中的人物都是“真实”的人物,并非是指现实中真实的人物,而是所写人物能如实反映现实中人物的特点,即正面人物也会有反面特点,反面人物也会有正面特点,即鲁迅所说的“好人不全都是好”“坏人不全都是坏”。
【评分细则】
1.若答案只有一个人物的名字,0分;但点出该人物属于正面人物也会有反面特点或反面人物也会有正面特点,可得1分。】
2.概括出正面特点1分,有事例1分。
3.概括出反面特点1分,有事例1分。
4.不明确点出正面和反面的特点扣2分,不结合事例扣 2 分;超出字数扣1分。
5.人名中出现错别字扣1分。
【教学建议】
(1)文本熟悉程度层面:
存在问题:学生对《红楼梦》中人物的认识很模糊,故事情节也很生疏。
解决方案:建议复习时围绕小说的主线梳理情节,了解复杂的人物形象,在贾府尤其是大观园这富有典型意义的环境中,感受其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蕴含的人性人情和社会内涵。
(2)答题规范层面:
存在问题:
1.错别字频繁出现,特别是在人名中,比如王熙凤的“熙”,金钏的“钏”,林黛玉的“黛”等等。
2.无逻辑胡乱作答,表述语言赘余或不通顺,没有“扣分答题”意识。
解决方案:将人名中生疏的字多些几遍;强化规范意识,写完自己读一遍,检查是否文通句顺;学会分点答出层次,强化“因分赋点”原则。
一、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红楼梦》中,刘姥姥告诫女婿:咱们庄稼人,守多大碗,吃多大饭。
材料二: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荣获两金一银的运动员谷爱凌曾在自己的微博上这样写道:创造历史,突破个人界限一直是我人生最大的追求。
综合理解以上两则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叙写你的经历和体验,或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作文分析
1.命题意图
本题以教材中整本书阅读经典名著《红楼梦》以及冬奥会冠军为命题素材,以经典文化作品中人物的话语、2022年冬奥会冠军获得者在微博上的话语,由此生发开去,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现实去思考人生成长、人生追求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守界与破界、量力而为与突破自我、认知自我与突破自我等思辨性问题的思考中获得思维的提升。
3.材料解读
这是一道传统文化+时事热点的组合类材料作文题。
试题由材料、提示语和要求三部分组成。要一一落实以下指令。
①主题指令。
关注“材料一”中“守多大碗,吃多大饭”的含义:人贵有自知之明,要知道自己的条件与处境,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能力,确定符合自己的目标。要本本分分、老老实实、实事求是地生活。只有认清自我,才会成功。既然达不到他人的水平,也不好高骛远,不自怨自艾,不自暴自弃,盲目伪装、盲目追求不属于你的东西。写作材料明确引导我们去思考和感悟如何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认清自己,有自知之明。
关注“材料二”中“突破个人界限”,即打破自我的局限性,突破的目的是让自己获得完善、提升,突破个人界限是发现自己的无限可能性。
关注“任务语”中“综合理解以上两则材料”“联系现实”的任务要求,也就是说考生需要结合现实去谈对两则材料的认识与思考,不可只选择一则材料谈认识与思考。
总之,审题时要关注“守多大碗,吃多大饭”“突破个人界限”等关键词,从材料出发,深入看到两个材料的联系,便会明确“守与破”是本次作文的核心思辨主题,具体分为人应该在“认清自我,有自知之明”之下去“突破自我”,在脚踏实地的前提上突破自我,在知限的范围内不断突破自我。或者辩证的看待与“认清自己”“突破自己”的关系:“认清自己”是“突破个人界限”的前提基础;敢于突破个人界限,可以更好的认清自己。
此次作文的主题立意关涉到自我认知、超越界限、思辨精神等多方面。
②身份 、情景指令。
身份是“你”,是高三学生,紧密结合自身生活、身份、现实,使作文有共鸣。
③行文中内容思辨指令。
考生应该辩证的看到,不管是“认清自己”“突破界限”,都要关注到,不可抛弃任何一方,都不可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
④文体指令——无具体要求。“叙写你的经历和体验”更适合写记叙文、小小说,通过讲述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更适合写议论文,但不可文体不清,混淆。
好立意示例:
1.人生不止量力而行,更应不断突破。
2.定位自我,追求突破。
3.立足当下,勇攀高峰。
4.认清自己,突破界限。
5.勇于破“界”,活出“自我”
6.脚踏实地与挑战创造
三、暴露的问题
(一)思辩能力提升上
1.立意中的思辨能力有待提升。本次作文选取了两则材料,看似矛盾,但透过表面看实质,会发现二者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但在阅卷中发现,很多学生的认识还达不到深层思辨的层次,大多会停留于“一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更认同另一方”的层次中,立意较浅。
2.论证中的思辨能力有待提升。本次作文中谈二者的关系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综合辩证地论证,但在阅卷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做不到这点,即使有些学生的分论点是辩证的、综合的,但在事例分析中依然做不到就事论题、就事思辨。
3.部分记叙类作文需要加强点题训练。记叙类写作可以作为某些学生的特长进行培养,但是这类作文要学生巧妙点题,特别是在记叙事件的过程中体现出二者的思辨。
(二)事例选用上
1.事例不典型,表现为所选事例不能充分体现二者的思辨,这可能与学生平时积累素材时“只知其一,不知其余”有关。
2. 论据的分析、论证缺乏思辨,内容比较空泛,经不起推敲,部分考生举例与分论点看似契合,但认真阅读后则完全不符。
3. 论据分析后的点题扣题意识不强。表现在事例分析后,把事例所要论证的关键词进行了变换,比如把“坚守基础”变成了“坚守初心”,比如把“勇于突破”变成了“勇于拼搏”,这样的点题,很容易造成立意的不确切。
(三)行文思路上
1.行文缺乏构思,不能体现思维的层次,体现在想到哪写到哪,不注意前后的关系,也不注意详略安排;
2.行文思路侧重分别论证二者的重要性,不能综合,也不知在开头或分论完后进行总结。
3.不少考生开头部分不知引用材料,而是套用一些背过的材料,全文也找不到所用材料。
4.有些学生不知联系现实、联系自身进行深化,使文章泛泛而谈,空且无用。
(四)语言上
1.流水线作文较多,框架、用语、材料等雷同较多。
2.直接生硬引用多,自己的语言少,举例描述语言多,论述语言少,文章过散,缺乏整体性。
3.盲目引用诗词名句,不管合不合适,弄个虚华的样子,根本经不起推敲。
四、后期写作教学建议
(一)关于写作的建议:
1.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能力的训练。
首先是要让学生从立意上分清思辨的不同类型。例本次作文是两则看似矛盾实则相互促进(即A是B的基础,B促进A)的关系;2021青岛一模在职业选择上给了三种观点,专一、多样、多样后专一,考生则可以任选其中一个观点进行论述。
其次是论证中的思辨。在立意思辨的基础上,论证层次的展开,以及具体事例的分析与论证,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本次阅读中很多文章总论点有思辨性,但是分层论证时,却只能就其中一点分开论述;更多的情况则是分论点带有思辨性,但论据分析时则成了对其中一种作用的分析。
2.继续引导落实论证方法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引用论证、事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3.注意学生写作的升格训练。写成功一次胜于不成功的写作多次,因此让学生多改几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触摸到55分的天花板,让学生感受到55分作文的样子。
4.引导加强学生的语言严谨与表达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对事例的分析要辩证,要周全严谨,与观点和分论点相吻合,体现思辩的关系。
5. 继续加强书写卷面的规范与训练。建议提醒学生全篇字数保持在860-900为最佳,不要太多。(本次作文有的多达1200字)
(二)关于素材积累与写作专题阅读的建议
1.阅读素材方向的选择。建议“紧跟时代话题”,同时又体现“人文经典”特色,即:既立德树人,又体现学科特色。
2.阅读素材内容的选择。建议“小众而多用”,即素材的选择不要太热,而是具有一定的小众性,特别是适合于语文教师关注的小众;“多用”即能体现多个论点,多个立意。
3.阅读素材深度引导上。建议在已有专题阅读的基础上开展深入阅读,素材不在于多,而在于对一个素材的深入理解与把握,能从一个素材身上发掘出多种观点,并且能把这些观点进行思辨联系,从而在多方面把握素材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素材的思辨训练。
4.阅读素材的运用上。没有用过的素材很难变为自己真正掌握的素材,因此很难谈得上灵活运用,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经常使用自己阅读过的素材,用熟、用巧、用出新意。
5.阅读素材的个性化训练上。建议学生在集体阅读的基础上,适当保留自我素材特色,并形成自己写作素材的个性化。
标签: 渎怎么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