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素字的部首(素字的部首和组词)

极目风水 100 0

王冰石先生谈书法

专题讲座

暨2017徐州名家书法小品展

有鱼书院•国艺传习所

xuzhou,May 1, 2017

2017年5月1日,“国艺传习所”启幕开场,没有常规的庆典礼仪,而是以最朴素的方式,特邀著名艺术家王冰石先生于“国艺传习所”设坛,金针渡人,论述研习书法的切身体会,并与特邀与会艺届人士互动关于书法的二三事。

王冰石先生简介

于当代徐州书法而言,王冰石先生堪称“教父”!不仅自身艺术水平和艺术修养俱臻上乘化境,且教育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弟子,被国内书法界誉为“徐州集团军”缔造者!古彭之外,受其法乳者遍布全国各地,传承书艺,广布德馨,矻矻不倦,先生风范,堪称典则!

王冰石,1947年生,当代书画篆刻家。江苏省常州市人,多才多艺,能作诗,善绘画,嗜书法,亦能捉刀治印。现为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兼),徐州大风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

•国艺传习所

设于民国早期创办的“徐州艺术专科学校”旧址,今在“彭城大院文化创意产业园”域内。建筑将近百年,先辈艺魂犹在。艺专旧址现开放为公器,传承百年美学布世的精义,澄心论道,传承国艺,交流心得、增进友好,故以此地为道场,名曰“国艺传习所”,由著名书法家、“有鱼书院”创始人张东明先生主持。

“国艺传习所”将集聚艺术界明师慧者,琴棋书画诗文茶,或开课授徒,或研讨技艺,打造成地域传统文化交流、艺术研究的基地,搭建好艺术家与社会各界交流的文化平台。

展开全文

万事俱备,且待佳时

侃侃而谈,娓娓道来

讲座由有鱼书院院长张东明先生主持

王冰石先生讲起书法,深入浅出,不故做高深语,平实中肯,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三个小时,主讲了四个问题,回答了听众的疑问,大家收获很大。

一、碑与帖

●碑与帖的问题看似简单,但相当多学书法的人看不清楚,如果看不清楚这个问题,会把你的书法学习引入到邪路上去。

●唐以前的石刻文字都是碑,皇帝把皇宫里面收藏的一些名家的书法作品拿出来,刻在石头上,或者刻在木板上,作为书法范本,供书法学习用,这个就叫做帖,比如北宋淳化阁帖。帖是供人学习书法用的。碑,并不是为了人们书法学习出现的,而是以它的描述内容为主,碑,主要是记录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的生平等等,书法,不是其主要内容。

●清代阮元、包世臣提倡碑学以后,碑在书法学习中才被人们重视起来。以前人们学习书法都是颜柳欧赵,是名家书法,这样的作品好不好呢?当然好了。这样的作品是名家书法,作者基本上是名人,是达官贵人。而碑大多数是民间书法。名家书法和民间书法合起来,才能称为书法艺术,我们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有门户之见。

●我们徐州书法,大多数是以帖学为主,只有少量的以碑学,或者碑帖结合为主。我建议学书法要碑帖并重,这样会大有好处。

●帖学的东西是名家艺术,是相对完美的,是经典作品。皇宫里收藏了一些名家作品,拿来刻石,或者刻到木板上,尽管这些作品的风格差异很大,但是它的刻工精良,是可信的。

●碑的主要功能不是以书法为主,它的主要功能是以内容为主,比如建了一条路,建了一座建筑物,来说明这个事情,所以工匠在刻碑的时候,很多时候是马虎的。因为它主要反映的是内容不是书法,工匠就有可能胡乱刻,凡是碑上出现有方有棱,就像剪子剪的,刀切那种非常整齐的笔画,基本上都是工匠造成的,毛笔是写不出这种效果的。比如说龙门造像、张迁、二爨,有的笔画就是这样。我们在写这些东西的时候,不能完全模仿这种笔画,模仿下去是没有出路的,会越学越死,所以,你一定要转化成书写性。我是很赞同启功先生的“透过刀锋看笔锋”这句话的。

●碑分三种情况。一,书家本身写得认真,工匠刻的也很认真,完全反映出了书家的书写状态。历史上这样的碑也不少,比如张玄墓志。我觉得这块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胜过了唐代欧阳询,这样的碑刻完全可以直接拿过来学习。二、工匠刻出了书家一部分的书写状态,同时加进去了自己的一些东西,这样的碑是书家和工匠合作完成的作品。三,工匠根本不按照书家的书写状态,随意刻画。比如说高昌墓砖。有一部分,是书写品,还没来得及刻,就埋葬了。还有一部分是刻好的,最后一种写了一半,刻了一半的。你会发现有的墓砖一半写的水平非常高,另一半刻的非常粗糙,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二、石刻文字和墨迹文字

●石刻文字也分两种,完全遵照原来的书写状态的石刻文字和乱刻的石刻文字。石刻文字大多比较雄强,墨迹文字大多放松随意。古人的墨迹也有优劣之分。不要认为古人的墨迹文字都是好东西。有些古人的墨迹文字在艺术上是并不完美的。有些简书在造型上并不美。不美的东西你也跟着去学,那就糟糕了。

●墨迹文字,书写性都很强。墨迹文字很少出现方正笔画的,基本上是圆转随意,书写性很强的。

●石刻文字和墨迹文字也不能偏废。要多关注刚出土的秦代简书。它反映了那个时期的古人拿毛笔的书写状态。学篆隶的人特别要注意这一点。学习篆隶的人不能光关注石刻,不能光学邓石如,赵之谦,吴让之。这些刚出土的资料是唐宋元明清的古人没有见过的,非常宝贵。你在这上面下功夫,如果能写出来话,就胜过了唐宋元明清的古人。

三、米芾的书法及其他

●我在米芾身上下了整整十年功夫,米芾是不好学的。学米芾成功的人,也大多数把米芾雅化了。米芾是真正的癫狂。米芾一生爱好二王的字。米芾的这种癫狂,体现在他的字里行间,这种癫狂很讨人喜欢,一般人是学不到的。

●还有类似的不能学不好学的,一是董其昌,一个是赵孟頫,不是说他们的东西不好。只是学他们的东西容易走到庸俗上的路子上去。董其昌,是从佛学的角度挖掘出一个“淡”字。我们没有这么深的佛学修养,所以这个“淡”字,你很难学到。赵孟頫是学王羲之的字,写得非常娴熟,日书万字,这种熟练程度是一般人达不到的。学他的字,容易写俗不容易跳出来。当然也不能说,绝对不能学他们。你要换一种眼光去学习。不能被他们的这种风格笼罩,被罩住了,你永远跳不出来。

四、创作与书外功

●目前,绝大多数的书法创作都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没有上升到文化层面上。不光我们徐州这样,全省全国都是如此,原因是很多人书外功不行。我们搞书法的人,不能光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现在的书法创作内容基本上是抄古人的东西,很少有人写自己的题跋或者是诗词之类的。

●建议大家,增强自我的修养,在书法创作中,写自己的东西,哪怕一开始是不成熟的,但是只要你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解决的。

●书外功问题,你解决了,你就是艺术家,解决不了,你就是个书匠。

●余最服膺古时三人,一南齐张融,谓“非恨臣无二王法,亦恨二王无臣法”;一南宋辛稼轩,谓“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一清人郑板桥,谓“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三人皆别开心胆,即今天所说之创新,同时也是艺术创作的方法论。

●我们学习书法,不是为了学到古人的一些东西,而是给后人留下什么新东西。

一问一答,兵来将往

答疑解惑,有来有往

●问:傅山说过:“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现在有书家以丑为美,写得支离破碎,不衫不履,写字的时候大喊大叫,搞行为艺术,应如何看待?

你创作的作品还是要考虑受众面的问题。现在,有一种写丑书的倾向,其实历史上也有写丑书的,我觉得丑书的市场还是很窄的。

傅山说过:“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这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提出的看法,是有针对性的,是针对当时的书坛的。现在有些写丑书的人却把这句话作为他们的理论依据。

我觉得,丑书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方向,我们应该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创新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的,创新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如果你的创新是非传统的,找不到依据的,这样就是值得考虑的问题了。这样你的路子会越来越窄的,不可能走得很远。

丑书艺术,也是一种当今社会现象的反映。中国书协的展览,一方面需要二王这种传统的东西,你如果写的很好的话,获奖入展是没有问题的,另一方面,也需要一些创新性的东西,需要一些新鲜的东西。这就逼得一些传统的书家想创新,写出了丑书这种东西。你写出古人没有的东西,如果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当然是很好,你完全进入了传统,写的全是古人东西,这样也不坏,历史上也有这样成功的例子。

●问:写甲骨文大篆等古文字作品,碰到找不到范本的字该如何处理?

如果你懂得一些通假字,用通假字代替,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现在有通假字典,你可以拿过来用。比如说开花的“花”,汉代是没有的,但是你可以用中华的“华”来代替,因为这两个字是通的,没问题。

我们知道,目前甲骨文总共才一千一两百字,是可以认识的。这些字,你要写个对联写个诗,是很困难的,所以你要懂通假,就可以扩展到两三千字,这样集个联、集个诗词就轻松好多了。

我见过一篇用大篆写的心经。我问作者,心经里面许多字大篆没有,你怎么解决?作者说,我用偏旁部首来组合,我说,不行。这样组合的话,这位作者组合一个,那个作者组合一个,这样,古文字数量就会越来越多,这在学术上是很不严肃的。

素字的部首(素字的部首和组词)

●问:我是一个书法爱好者。想让二年级的孩子学习书法。应该怎样入手?

唐楷里颜真卿、欧阳询都是可以的,写褚遂良也可以。这些写过以后,应该让小孩往魏墓志上靠,否则会非常俗气。甚至可以直接跨过唐楷,往魏碑进军。

●问:学习一些简帛书这种篆隶之间的字体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学古文字的,要关注一些新出土的文字资料,比如秦末汉初的简书,这些作品虽然是一个时期的,但是他们之间的差异很大。学这些东西,自己要有主心骨,要有倾向性,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多往篆书上靠,也可以多往隶书上靠。要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从结构、笔法两方面总结出一套自己的规律出来。学习书法,结构和笔法哪个是第一性的?我主张,结构是第一性的,笔法是第二性的。启功先生对这个问题也有非常精辟的论述。

课间品评,受益者众

不但给你讲道理,还动手了

合影留念

王冰石先生书画作品及诗文选

东西南北中,酸甜麻辣咸,口味不一,特色分明,学艺或当如此。然亦不能完全类比,艺术是形而上者,饮食是形而下者,一精神,一物质耳。

郑板桥谓“直摅血性为文章”,言笔落风旋,诗成鬼哭,不作无病呻吟语耳。为文如此,为艺亦当如此,无血性即无风骨,无温度,不感人也。明人杨继业有联曰“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后人易“辣”为“妙”,窃以为“辣”字胜出。

“安”字在古文字中辄见女旁多一笔画,其笔画可横可竖可斜可点可曲可断……然不知何意,查诸书亦不得其解,余忖度之惟六书中象形加指事一说差可成立。屋里有女子是安宁之本意,多一笔画则指女子坐、卧、立、倚、小孩、物件等情事,由人想象而已,后来指事笔画消失,有女便称安宁矣。

写行楷,以横画为例,皆左低而右高,此乃人之生理习惯使然,亦书法发展之必然也,故书以欹侧为势,老米深得其秘。常见古今人泥于篆隶,或习惯于篆隶平直趋势,作书神采不生也,学书者当戒之。书法中有书势丶笔势之说,窃以为书势尤为重要。

作书贵有古意,吾师沙曼翁曰“旧气”。然入古不易,常见学书者临摹碑帖未能相似即始发挥,入俗入恶矣;终身一帖,不敢旁骛,虽拟古酷似,则又成书奴矣,故书贵入古实难把握。要之离合二字耳,能脱为离,能粘为合,不脱不粘,亦脱亦粘,书道尚矣。

北宋蔡君谟(蔡襄)书碑,一字辄数遍,择其善者存之,人称“百衲碑”。余写市招即取其法,一字数遍,择其合者配之,故独喜单个书写,不喜一挥而就。余见名家写市招也用此法,不欲自见其瑕疵如此。昔写市招皆须原大,今科技倡明,字小放大,用适如志,然亦不宜甚小,大如手掌便见功力气魄。

齐白石画,线条多圆弧,弟子李苦禅画,线条多方折;吴昌硕刻印,印文多圆浑,弟子赵古泥刻印,印文多方折,师生手法不同,风格亦迥异也。是学生故反师意而用之,谓别有手眼者,此逆向思维法也,玩艺术用此法辄出奇而制胜,“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信然。

作诗用形象思维,不用逻辑思维,已日益为学者所接受,凡好诗莫不如此。然形象者何?窃以为反读《心经》“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即是也,凡人类感官接触事物,可观可听可嗅可尝可受便是形象思维,善此法者作诗易记不忘。

进寺廟,见如来双目微合,慈祥宽容,觉威严而无相;见四大金刚,则张牙舞爪,作势拿调,虽威猛而装相,以之喻书法,可谓熨贴。

余见古印多阴文少阳文,即知其功用也。古印用于封检,钤于泥上,阴文变阳文,即封泥也,故书论中有“印印泥”一语,喻点画之有立体感耳。蘸印泥盖纸上,当竹木由纸素之替而为,沙孟海考证在吾国南齐时期,书画上题款钤印则见之五代杨凝式,学书者应知之。

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尤喜甲骨文字,爱其神秘古朴,不受后来书法汚染也。其原生态意味与现代审美情趣,是急待开发之富矿也。然临倣甲文不易,须书艺、字学、文藻三者合一方臻佳境,故余勤加修习,忽忽已数十年矣,今乘兴挥洒,自觉笔下生风,鬼神来吾腕底矣。

进寺廟,见如来双目微合,慈祥宽容,觉威严而无相;见四大金刚,则张牙舞爪,作势拿调,虽威猛而装相,以之喻书法,可谓熨贴。

余见古印多阴文少阳文,即知其功用也。古印用于封检,钤于泥上,阴文变阳文,即封泥也,故书论中有“印印泥”一语,喻点画之有立体感耳。蘸印泥盖纸上,当竹木由纸素之替而为,沙孟海考证在吾国南齐时期,书画上题款钤印则见之五代杨凝式,学书者应知之。

甲骨文字用刀刻成,篆籀文字用范铸就,二者手段不同,其书艺美趣亦各异也。窥近人写甲骨文,大都用篆籀笔意为之,点画圆转丰满,气味凝重浑厚,已失甲骨文特征。窃以为美善此书须把握好刀笔关系,领略其写刻意趣,若字形罔肖原契,笔墨痴肥乏力,则少瘦硬通神之功也。摹神追风,已如身入孩提,心游太古矣。

《杂感》(集甲骨文字诗十二首)

(一)解甲归田好,悠悠自在行。

小窗林麓美,晨夕听禽鸣。

(二)雨雪今朝少,红花绿树新。

日长飞燕子,处处武陵春。

素字的部首(素字的部首和组词)

(三)仿学古秦书,推求商卜骨。

狂涂若引弓,矢弹无空发。

(四)山中无老虎,猱大自称王。

境况多如此,名高莫遁藏。

(五)传闻有古香,逐日尊夸父。

肆力向光明,邓林功后土。

(六)灵境知何处?途旁问杏花。

犬声林外起,喜有野人家。

(七)山水光风好,呼朋从我游。

一年三百日,莫作服田牛。

(八)杉树自为羣,有禽栖不定。

冰川历涉多,高直毋庸证。

(九)一日辰光少,人生迅百年。

事多君莫问,归向好林泉。

(十)有水恒生趣,林塘鉴小天。

喜观鱼上树,疑梦鸟游渊。

(十一)旧雨相逢好,新知每可称。

四方风物美,有酒尽三升。

(十二)天命复奚疑,此生何用卜。

悠悠万事心,野雀归林麓。

标签: 素字的部首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