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分享中华姓氏起源与发展方面的相关知识,共同助推大数据邮票走向辉煌!
(炎黄大帝)
中华文明五千年,我们都以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自豪。不过,中华的历史,其实还要更久远,更可以往前追溯。那么,从哪里去追溯呢?那就是要靠姓氏了。
在古代,姓与氏是有区别的。“姓”,这个字,从字形上看就知道了,它是个会意字,也就是说,字的意思可以从偏旁的组合上推断,理解出来。“姓”,是由‘女’和‘生’两个偏旁组成。它能说明最早的姓是哪个母亲生的,是跟哪个母亲的姓。姓,它表明一种族号,是母系氏族的族号,一个母系氏族部落的图腾,暗示了先民曾经历过母权社会。
展开全文
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30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娲wā、姬jī、妫ɡuī、嫘léi、姜、姚、姒sì、婢bì、妊rèn、妃、好、赢yínɡ等等。这些女字旁的“姓”,原义是指同一个部族祖先母亲所生的子女,他们就是同姓。渐渐地,随着社会由母系发展成父系社会,姓,就从随母姓转变成随父亲了。
那么,“氏”又从哪里来呢?“氏”,是从姓下面派生出来的。由于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越来越多,一个部族的原住地住不下了,只能分开去,一个部族分成若干个分支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会保留部族的姓以外,往往还以出生地、居住地、封国、封地、官职等等作为自己的一个称号,当作标志,这就是“氏”了。在当时,一个家族的姓是永恒的,而氏却会应时而变的。这样,“姓”就成了旧有的族号,而“氏”呢,就成了后起的族号了。周代的姓氏制度、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作为贵族,当然有姓也有氏,一般的平民是没有姓氏的。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氏是用来表明身份地位的,姓是用来区别通婚情况的。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但同‘姓’的男女是不可以通婚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有句话叫,“男女相婚,其生不蕃fān。”什么意思呢?就是,同一个妈妈生的后代,如果她的子女及其后代结婚生子了,他们的后代一定不会繁盛。这就是最早的优生优育的祖训。《国语·晋语》里说:“同姓不婚,恶wu不殖也”。 殖,繁殖,孳生的意思。这话的意思是同姓结婚,担心生下来的后代不能繁衍下去。《礼记》也说:“娶妻不娶同姓”。唐代孔颖达作注疏这样解释说:“礼,娶妻不娶同姓,避违而娶。故其生子不能蕃息昌盛也”。 所谓“蕃”,本来是指草木生长茂盛的意思,这里借指子孙的繁衍。那么,早时候祖上人家是怎么做的呢?“喜结秦晋之好”,晋,姓什么呢?先来说说黄帝。据《史记·索隐》记载,黄帝本姓公孙,因在姬水边成长,故改姓姬。但,我们宁可相信后者,因为“姬”,女字旁啊,母系氏族的典范。按《国语》里的记载,少典氏娶有娇氏之女,生下黄帝和炎帝,黄帝在姬水边长成,因而姓姬;炎帝,育于姜水之上,遂以姜为姓。有人说这是少典氏走婚入赘于方雷氏部落的功劳。
(姓氏分支图)
黄帝,共有25个儿子,其中14人被分封得姓氏。这14人共得到12个姓氏,姬,为本姓,其余都是氏。它们分别是:姬、酉yǒu、祁qí、己jǐ、滕ténɡ、葴zhēn 、任、荀、僖xī、佶jí、儇xuān、衣。到西周初期的时候,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唐,是现在的山西翼城西的位置,是当时的重要封国之一。所以,晋是“姬”姓国。那么,秦,姓什么呢?大家知道,秦始皇的大名,叫嬴政,自然是姓嬴。两家不同姓,自然可以通婚,而且,还可以结百年之好。当然,这个是朴素的传统的优生优育观。但话又说回来,“同姓不婚”这一原则也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并不能真正能解决防止近亲婚配的问题。局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科学水平,古人还不可能全面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害处。正因为如此,也就没有作出禁止异姓近亲像姑表兄妹、姨表兄妹通婚的规定。这当然是个很大的缺陷。那么姓氏发展主要是什么呢?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基本瓦解,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悄然退场。到了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几乎分辨不出了。接下来,中国的姓和氏逐渐地融合在一起,有的称姓,有的说氏。氏,也成了姓,有了姓的同等地位了。汉代,姓氏合而为一,通称姓氏,并且,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就都有了姓。所以,大部分现在的姓氏就是从那时候流传到了今天。
唐太宗的时候,有个叫高士廉的吏部尚书某天受了皇帝的旨意,几经周折,把民间的“姓”记录了下来,编成一本叫《氏族志》的书,当初的想法,是想把它作举贤为官,撮合婚姻的依据,实际是想借此抬高皇家的身份与门面,可惜,那会儿好像不大成功。
我们现在讲的有皇家脸面的《百家姓》,“赵钱孙李”是北宋时期编写的。宋朝的皇帝姓赵,排第一位。其他的一一排下来,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姓氏到底有多少个,那就要靠我们的彩邮大数据来统计了,每个姓的人数一算就准。现在华夏的姓氏,从起源上讲大致有这么几种:
一类是古代的姓沿用至今。姓,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后人直接承袭而来,是秉持的一种骄傲。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女字旁的姓是古姓。像姬、姜、姚之类的。
第二类是诸侯受封的国号、卿大夫受封的采邑yì继承而来的。像齐、鲁、楚、卫、曹、胡、许等,都是春秋时候的诸侯国名;屈、知、解、苏、羊舌等,就是以卿大夫及其后裔的受封的邑作为氏的。
第三类是以居住的地方作为姓氏的,比如,东门,北郭,南宫,百里等,这类姓氏中,一般复姓较多,常常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大家熟悉的西门庆就是这么一位。
第四类以祖先的字或者谥shì号作为姓氏的。这类的姓氏很多,大致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比如,周平王的小儿子,字林开,他的后代就开始姓林了;宋戴公的公子,名充石,字皇父,他的孙辈就用祖父的字当做姓氏,到了汉代,改皇父为皇甫。古代“父”和“甫”有相同的意思,可以互换。此外,像孔丘,是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所以就姓孔。
第五类是以官职为姓氏的,像卜、祝、司马、司徒、司空、司寇、太史、乐正等。一般以官职作为姓的,从字义上看,也是可以区分出来的,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第六类是以技艺作为姓氏。像巫、、陶、甄、屠等。当然,姓氏的来源还有许多,因为民族融合,许多古代少数民族的姓氏也会带到汉族中来。他们常常借用汉字中的单个字为姓氏,比如拓tuò跋bá氏改为元氏、叱chì卢lú氏改为祝氏、关ɡuān尔ěr佳jiā氏改为关氏、钮niǔ祜hù禄lù氏改为钮氏等等。还有,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像避仇、避讳、赐姓而改动的姓氏。例如,孔子的学生,被公认为是中国儒商祖师的端木子贡,他的后代就因为要躲避仇家,便改姓“沐mù”姓,金庸《鹿鼎记》里沐王府的“沐”。汉文帝名刘恒,凡恒姓因要避讳,就改称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个叫司马师的,天下师姓都是缺笔改姓帅氏。明王朝赐人以朱姓来显得某人的尊崇,比如郑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拢络,赐姓为明朝的国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民间称他为国姓爷的原因。最后我们在讲姓氏文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事实上,所有的姓氏的指归都指向一处——同宗同源。姓氏不论大小,都应该是平等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时间发展到现代,以民主、平等、和谐等为核心的价值观已经深入人心,我们今天来谈姓氏文化,就是想唤起大家的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记忆,在推动民族融合,增强自豪感,提升凝聚力上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谢谢,归文军先生的分享!今天,归文军先生从姓氏的起源与发展等方面的演讲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姓氏的演化的历程及其作用。姓氏,对于优生优育,以及对于传承民族文化血脉,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姓氏,既是一个文化符号,一种自豪的标志,一条传承的血脉,更是我们祖先一路走来的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今天,我们用大数据彩邮的方式,把我们的家族记忆、民族记忆唤醒起来,连缀起来,并展示给每一位华夏儿女,让大家在这当中更加清醒地懂得“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往哪里去”的哲学命题。让我们一起联手,增强民族凝聚力,消除隔阂,戮力共进,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携手前行吧。再次感谢归文军先生的分享!
(素材来自于彩邮百家姓空中大讲堂归文军的分享)
标签: 母姓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