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48講
(含《周易》字課)
主講人:郭小武 輔講人:陳圭寧
一、性質目標
古文字48講(含《周易》字課)屬專題系列講座,具有大學選修課特點,同道向學,集而為班。我們的課程將貫通講解商周秦漢古文字的主要實用字集,包括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還包括以《說文解字》部首為綱領的小篆系統。同時,依託於中國古代重要典籍《周易》經傳的用字情況進行針對性講解,深入解析核心字集的傳承流變,並結合具體用例進行形、音、義諸要點的關聯性訓釋闡發。我們的宗旨在於考鏡源流,辨章學術,力圖傳授給學員以基於文字知識探究古典文獻的獨到視角、理念和方法,以利於正確理解和全面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要義。
《周易》古奧,漢字精妙,讓古奧的《周易》與精妙的漢字在我們的課堂上重新碰撞,本身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創新嘗試,一定會激發出神奇的火花,值得翹首以盼。當然,扎扎實實講好“易學”中核心漢字的基礎知識,更是題中之義,義不容辭。可以說,《周易》與漢字,合則兩利,利則易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願您我共同承擔起這份傳承文明、弘揚國學的期待與職責,我們等您來。
二、主要內容
課程內容主要分為三大部分:
(1)上古出土文獻之漢字通講。
主要包括甲骨文六講、金文六講、簡帛文字二講、早期刻石文字通講、早期璽印文字通講、早期兵器文字通講、早期貨幣文字通講等。
(2)《說文解字》540部首精講。
展开全文
包括《說文解字》540個部首及部首內重要文字的精講。以小篆爲基點,上溯甲骨文、金文,下聯隸變、楷變,文字、音韻、訓詁互爲表裏,形、音、義貫通一體。
具體講法請參看附錄中主講郭小武老師的兩篇論文:
附錄一:《夸父追日和嫦娥奔月——古代神話字解》(《中國教育報》1996.3.23)。文中有關於從“夸”發展到“胯”和“跨”的論述。
附錄二:《“易”字說——兼論漢字簡化中的義理流變》(《語文建設》1996:11)。文中有關於“易”字起源和發展過程的梳理、探討。
(3)《周易》經傳用字選釋。
主要包括八卦經傳用字、六十四卦卦名和重要占辭吉凶悔吝等的闡釋,重點關照課程前段古文字講解中尚未涉及的重要字集。以字學為指歸,以啟智為要務,連帶起源流變及旁涉文字,足以使學員在字學基礎之上更加深入地領悟“易學”精義,收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三、課時分配概要
序
上午
下午
說明
1.
甲骨文六講(1)
甲骨文六講(2)
含選片約30,單字約300。
2.
甲骨文六講(3)
甲骨文六講(4)
3.
甲骨文六講(5)
甲骨文六講(6)
4.
金文六講(1)
金文六講(2)
含器銘約9,單字約300。
5.
金文六講(3)
金文六講(4)
6.
金文六講(5)
金文六講(6)
7.
簡帛文字四講(1)
簡帛文字四講(2)
主要是楚秦簡帛,包括《易經》《老子》等的導讀。
8.
簡帛文字四講(3)
簡帛文字四講(4)
9.
早期刻石文字通講
早期璽印文字通講
石鼓文等。戰國秦漢名印。
10.
早期兵器文字通講
早期貨幣文字通講
鄂君啓節等。早期貨幣文字。
11.
《說文序》二講(1)
《說文序》二講(2)
文字史,文字觀,六書,體例。
12.
《說文》十八講(1)
《說文》十八講(2)
重點是《說文》540部首。 包含部首內的重要文字。 *所需教材: 许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陳昌治刻本。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經韻樓刻本。
13.
《說文》十八講(3)
《說文》十八講(4)
14.
《說文》十八講(5)
《說文》十八講(6)
15.
《說文》十八講(7)
《說文》十八講(8)
16.
《說文》十八講(9)
《說文》十八講(10)
17.
《說文》十八講(11)
《說文》十八講(12)
18.
《說文》十八講(13)
《說文》十八講(14)
19.
《說文》十八講(15)
《說文》十八講(16)
20.
《說文》十八講(17)
《說文》十八講(18)
21.
“易”字說 “囧”的啟示
河圖洛書 陰陽八卦
《周易》導引。
22.
《周易》字課六講(1)
《周易》字課六講(2)
八卦經傳用字闡釋。 六十四卦卦名闡釋。 重要占辭吉凶悔吝等。
23.
《周易》字課六講(3)
《周易》字課六講(4)
24.
《周易》字課六講(5)
《周易》字課六講(6)
注:以實際上課為準。遊學及書法等另行安排。
四、 众 筹 说 明
上课地点:北京
众筹同修人数:20-30人
开课时间:2017年2月18日
学习时间安排:每个月第三周末(周六和周日),共24天,另外安排每周六课下书法练习,老师亲自带领去参观文字博物馆(游学活动,到时由班委组织并另收取相应的费用)
众筹学费:预估¥一万/人(含学费、教室费、教学设备购买或租赁费用、餐费、班费),本次为公益众筹,非盈利,集志同道合者共同研习文字学,所有费用由全体同修平均分摊,财务公开透明,多退少补。
众筹发起人:刘云
本次众筹截止时间:2017年02月05日
欢迎易学、书法、中医和其他传统文化爱好者参加本次学习。
报名方式:添加微信手机号:13801161405 ,我会拉入本次众筹群,或由介绍的朋友拉入。
五、教師簡介
主講:郭小武老師
郭小武,別名肖武,近號好天。1960年出生,河南孟津人,家近白馬寺、龍門石窟。先後就讀於河南大學中文系、杭州大學漢語史專業(碩士)、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甲骨學與殷商史專業(博士),師從祝鴻熹、胡厚宣等先生。
曾在浙江教育學院、郭沫若故居工作,現就職於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從事辭書編撰工作。北京民進文化藝術委員會委員。
研究領域:文字、音韻、訓詁、古籍整理、辭書編纂、中文信息處理。平日鍾愛詩賦書法。
輔講:陳圭寧老師
80後,中原人。自小師從民間賢人研習經典,中文系畢業,先後在北大、清華進修古漢字,志於青少年國學教育至今,深感優秀傳統文化精神乃複歸當今人性至善之良方。
東方文明(北京)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旗下文興書院創始人,在社會主義學院舉辦的國學師資培訓專案主任,“非遺進校園”專案主任,北京吟誦教育研究會會員。秉持道自學出、德由行悟的“知行合一”原則,強調學生的自學與自悟、自行與自省,提倡由經藝之本的漢字通入古代聖賢心志,涵養溫柔敦厚性情。
报名方式: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报名系统。
报名表填写完成后,请加刘老师微信:13801161405发文本或语音皆可或发到邮箱:37916326@qq.com
六、附录
壹.《夸父逐日和嫦娥奔月——古代神话字解》
◆郭小武
(《中国教育报》1996.3.23)
作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汉字有着丰富的蕴涵,有着独具的魅力。通过汉字来探讨民族文化,是汉字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启示。在此我们选择“夸父逐日”和“嫦娥奔月”两则著名的古代神话,看看它们是如何巧妙地同汉字联系在一起的。
《山海经·海外北经》:“,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二树木。一曰博父。禹所积石之山在其东,河水所入。”古注说:“邓林二树而成林,言其大也。”古书还记载,邓林是方圆千里的桃林,大泽是方圆千里的水池,可见林大、泽大、人也大。不仅如此,“夸”字本身也从“大”而作。
“夸”,从“大”,“于”声(“于”形作“亏”,现在的“亏”则是“虧”的简化)。从字形上看,“夸”有“大”义,现代汉语仍有“夸大”一词。从演变上看,“夸”还是“胯”(名词)和“跨”(动词)的本字,而“胯”和“跨”则是由“夸”增形分化出的后起字。由此可见,夸父善走而名“夸”,确实是别具匠心的。
上图第一个附形是商周金文里作为部族之名的“夸”(夸爵),很可能就是《山海经》所载的夸父国。第二附形是作为人名的“夸”(伯夸父),很可能就出自夸父国。字中所从的“大”象人展开双臂和双腿之形。
顺便说到“与日逐走”的“走”(第三附形)和“嫦娥奔月”的“奔”(第四附形),本形都象人甩开双臂、迈开双腿奔跑,区别在于下从一“止”还是三“止”。因为“止”是“脚趾的“趾”的本字,所以在古代汉语里,“走”是一般的跑,而“奔”则是急速的跑。
下面再看“嫦娥奔月”的用字情况。
《搜神记》:“羿(传说中的神射手,嫦娥的丈夫)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在古代文献中,高贵的男子常被称为“某父”,漂亮的女子常被称为“某娥”。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嫦娥起初应作“恒娥”或“姮娥”,由于汉代人为汉文帝刘恒避讳,而“恒”的意思是“常”,所以她的名字就被改成了“常娥”“嫦娥”。《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淮南鸿烈集解》引古注:“姮娥,诸本皆作恒,唯《意林》作姮娥,《文选》注引此作常。”
恒娥奔月的神话和“恒”字密不可分。参看上附形,在古文字中,“恒”作弦月形而上下有界(即“恒”字右偏旁,但它在古文字中同“桓”字右偏旁有别),后来才加上了“心”。《说文解字》:“恒,常也。”下有战国古文字形(附形最后一字),说:“古文恒从月,《诗》曰,如月之恒。”看来,正像夸父一样,恒娥的取名也决不是无所用心的。
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虞渊”是太阳落下的地方。唐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美丽的诗歌,动人的神话,还有蕴函丰富的汉字,共同构建出一个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系,而这也正是她的奥妙所在。
貳.“易”字说——兼论汉字简化中的义理流变
◆郭小武
《语文建设》1996年第11期
易学思想的博大精深,涵盖天地,贯通古今,堪称是一座由文字造就的“金字塔”。既然如此,那么对于“易”字本身的构形义理及其历史演变的探讨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这样考虑问题,不但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易》的理解,而且可以在文字学的意义上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 “易”的本义和形体简化
《说文》:“易,蜥易(蜴),蝘蜓,守宫也,象形。祕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曰从勿。”许慎在此给“易”字提供了三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蜥蜴(头、身、足)的象形;二是上部从“日”,下部从“月”,会意;三是上“日”下“勿”。应该说,这三种解释都不符合“易”的本形本义,因而都不很正确。
“易”字究竟该作何种解释呢?通过上图附形之一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原来描摹的是双手捧一器皿向另一器皿倾注液体的情形。后来经过几次大的简化,省去双手,省去一器,省去器的底座,省去器的半壁,才成了如附形之三、六所示的形状;再后来在器皿的把手中加上点(多见于金文,参看附形之七),又将器壁及水点下移,才最终成为篆文的写法(附形之八)。
关于“易”字简化的主要轨迹,最早是由郭沫若50年代末所作《由周初四德器的考释谈到殷代已在进行文字简化》一文提出的。所谓“四德器”,即四件名叫“德”的人所作的青铜器。《叔德簋》:“王易(赐)叔德臣始十人,贝廿朋,羊百,用作宝尊彝。”“易”字如附形之四。其余三器铭文均有“王易(赐)德贝廿朋”句,而“易”字或如附形之五,或如附形之六,繁简不同。
郭沫若据此敏锐地指出:“易字作益,可以看出易字是益字的简化。但易字在殷墟卜辞及殷彝铭中已通用,其结构甚奇简,当为象意字,迄不知所象何意。今其繁体字乃发现于周初铜器铭文中,豁然可见其简化的痕迹。由此可见周人文化早传自殷,而殷人已在进行汉字的简化。”
郭沫若关于“易”字简化的论点已得到学术界较普遍的认同,但仍有三点遗憾:其一,“易”由“益”变来的说法应存疑,因为这两个字古音本不相同,而甲金文字中另有从“皿”从“水”的“益”字,所从的“皿”不带把手;其二,仅联系到甲骨文既经简化了的“易”字(附形之三),尚未联系到当时更原始的“易”字(附形之一、二);其三,未能揭示“易”字一再简化的语言应用方面的原因。关于第三点,我们后文再作进一步阐述。
既然“易”字描绘的是双手持一器皿向另一器皿倾注液体的情形,则其中自然含有“变易”“交易”“赐予”等意思。事实上,赏赐的“赐”本身就是由“易”字附加“贝”旁分化来的;“贝”作为偏旁,古时表示财富。商周金文中多有王公大臣“易”下属贝朋、金玉、车马、臣民、田土、弓矢、布匹之类的,用的都是赏赐义。
二、 卜辞“易日”与“易”字的趋简
汉字简化的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原因是为了认读、书写的便利,这一点在学术界是有共识的,无须多说。具体到“易”字在商周时代的屡屡简化,还有一个较为特殊的原因值得重视。
“易”在商周金文中一般是作为赏赐义用的,但在商末甲骨卜辞中最常见的却是用于“易日”。据我们粗略统计,在近三百条用到“易”字的卜辞中,“易日”一词占了二百四十余条。另外,“易日”与“云”“雾”等往往同处一辞,清楚地说明它一定指的是天气情况。
请看下引《甲骨文合集》中的几个例子:
宾贞:翌乙亥不雨,易日?(914片)
贞:翌庚申我伐,易日?庚申明雾;王来途首,雨。(6037片)
争贞:翌甲申易日?之夕月有食,甲雾,不雨。(11483片)
由于卜辞内容多涉及宗教意识,所以“易日”可能含有神灵赐予阳光的意思,但更直观的解释应是云开日出,实即“晹”的本字。
《说文》:“晹,日覆云暂见也。从日,易声。”“暂”的意思是忽然,“日覆云暂见”是说太阳被云彩遮着忽然间露了出来。用《说文》的解释释读卜辞“易日”,可说是准确无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易”字发生简化是和“易日”一词在当时的广泛使用分不开的。
参看上附形之三、六,既经简化后的“易”之所以仅存器皿的把手、半壁和三个水点,关键就在于它受到了“易日”词义的影响,而当时用字的人便正好利用其固有的形体加以简化来表示“易日”的意蕴:将器皿的把手作为半个太阳(它后来真的就变成了“日”),将器皿的半壁作为云彩的边缘,将三个水点作为太阳从云彩里透出的光芒。这也就是说,“易”(晹)的用法最终促使“易”的形义发生了迁移流变。不然的话,就无法解释“易”字为什么定要简化成“半残”的形状。
《十三经注疏》开卷为《周易正义》,开篇为唐人孔颖达所作《论易之三名》,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开篇也是“论易之三名”,并括注“一字多意之同时合用”。所谓“易之三名”,根据东汉郑玄《易论》《易赞》的说法,是“易一名而含三义”:第一义“易简”,即平易、简要;第二义“变易”;第三义“不易”,即不容易、不简单,也不轻易变化。第三义显然是辩证的说法,指作为万物法则的东西不易被认识,也不会随便地变来变去。
在此不妨借用“易一名而含三义”的说法将前述观点加以概括——“易一字而兼双象”:一象手捧器皿注水,二象云开日光透出。
三、汉字简化中的义理流变
上文关于“易”字简化的讨论,已涉及到汉字简化中的义理流变问题。长期以来存在一种误解,以为小篆以前的汉字属于可以分析、说解的“有理文字”,而经过隶变之后的汉字属于不可以分析、说解的“无理文字”。其实,无论是古代汉字还是现代汉字,都属于记录汉语的符号体系,因而总体上都具有约定俗成的一面,也都具有合乎义理的一面。惟其如此,才能够既保持汉字的“有条不紊”,又能够收到易学、易记、易用的效果。从这种意义上说,汉字简化亦即在保持其体系完整的前提下进行理性筛选的过程。
尽管像“易”字那样明显受词义影响而简化的情况不是很多,但历代文献中也确实存在不少根据特定字理进行简化的例子。如“人本为体”“又又为双”“又力为劝”“阝日为阳”“阝月为阴”等等,起初都是古代的俗字,由于既能表情达意,又便于书写、认读,因而顺理成章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并为现代简化字所吸收。
书法家写字注重创造、讲究意象,他们对文字义理的变化尤其敏感,不少简体字便是经由他们的笔下才得以广泛传播开来的。例如:
孫—孙。东晋王羲之书法作品中有草化为“子小”会意的,其后书法家多予袭用。在字理的表达上,应该说“子小孙”并不比“子系孙”逊色。
愛—爱。隋智果、唐太宗书法作品中有把下部的“心、夂”连笔草化为“友”的,友爱一体,“爱”字从“友”显然是合理的。
舊—旧。早在魏碑中已有把原字下部所从的声符“臼”变写成“旧”的,而独立为简体的“旧”字,也已见于辽人行均的《龙龛手鉴·日部》。此字发生变写和简化的原因,除为了便于书写、布局外,实际上还因为它隐含有“一日”的新的义理。
上举各例均属新的会意字。既然叫做“会意字”,自然要有意可会、有理可说才行。不规范的简体字,诸如“尸”下加横的“展”,截取部分、看上去好像“歹”字的“餐”等,意象甚坏,它们不受社会欢迎是理所当然的。这也从反面证实,使用汉字的人们多么看重义理。
四、余论
上文论述了“易”字的本义、“易”字因受“易日”影响发生简化而形成“一字双象”以及汉字简化过程中的义理流变。毫无疑问,简化也是一种变易。易学的精华所在,就在于通权达变,所谓变则通,通则久。《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可见,汉字本来就是伴随着变易诞生的。历史资料表明,汉字从由图画、徽号脱胎而来的那天起,就一直在体系完整的前提下进行着自身的更新,其主导方向则是简明便用。因此,可以认为:汉字简化既不始于今日,也不始于汉代或殷人,而是始于诞生之初;今天的汉字简化,只是以往汉字简化的继续和发展。
孔颖达的《论易之三名》有一段概括易理的话说得十分精辟,这里不妨引录来作为本文的结语:
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
报名方式: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报名系统。
报名表填写完成后,请加刘老师微信:13801161405 发文本或语音皆可或发到邮箱:37916326@qq.com
长 按 - - - 识 别 二 维 码 - - - 点 击 关 注-
添加微信号:WXSY-2012 点击关注
传承国学精神,引领文化生活,
以家庭教育为基,与社会教育共同发展!
标签: 面字的部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