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问你叫什么名字,相信大家很快就能脱口而出,因为名字是一个人的特定称谓,伴随一生的符号标志。
如今,中国人的名字大多比较简单,都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姓”是沿袭祖辈、代表血缘关系的,“名”则凝聚着长辈们的殷切期望。
而在中国古代,名和字却是分开使用的。“名”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所用的符号,带有鲜明的个人烙印,“字”则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故又称表字。更为重要的是,古人只有到了成年后才能取字,《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这里的“冠”指的是古代男子的成人礼,意思是男子长到二十岁举行“结发加冠”的成人礼的时候,就要取字。这是出于对成年男子的尊重和避讳,以后大家就不能直呼其名了,而女孩到十五岁举行“及笄”的成人礼时才取字。
展开全文
古人的“字”通常由“名”衍生而来,《白虎通·姓名》说:“或旁(傍)其名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可见,古人的“名”和“字”在意义上大体相近或有关联。一般情况下是名和字意义相同或相近。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关于自己名字的来历,屈原在《离骚》中有这样一段自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说自己名叫“正则”,字“灵均”。这里的“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
其“名”和“字”蕴涵的深意是:“言正平可法则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而广平曰“原”,屈原名中的“正则”与“平”相结合,则意法天,字“灵均”与“原”相结合,则意法地。法天和法地,寄托了父亲对屈原的殷殷期盼。又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另一种情况是“名”与“字”的意思正相反,例如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而“皙,人色白也”。又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和“晦”就是反义。有一些名字援引经史载记,使用典故。比如陆羽,字鸿渐(《易经·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另外还有一些人名,字间很难发现其中意义上的关系。如:张耒,字文潜。若非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里记录了“张文潜生而有文在其手,曰耒,故以为名,而字文潜”,估计人秘很难猜透其名字意义上的关联。
除了“名”和“字”外,古人往往还有个“号”。古人于“名”、“字”、“号”之间的关系,可简单地概括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明志。何为“号”?号其实是一个人的别称、别字、别号。据《周礼·春官·大祝》记载:“号,谓尊其名,更为美称焉”。在中国古代,名大多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故也称自号。后来,渐渐出现了别人所送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尽管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唐宋时期才开始盛行。历史上有很多名人的“号”甚至远远超过了其“名”,比如清代大画家、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板桥”二字就是他的“号”,他的“名”郑燮反而远远逊于其“号”。
标签: 名字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