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相伴•情满利通”
文艺作品创作“八大”赛事之“真情利通•说利通”征文大赛优秀作品展示
一等奖作品
感 恩
一等奖作品 作者:何金霞
70岁的我,是本乡本土的金积人。
三十多年前,我曾看到过一篇记叙感恩的小短文,文中说:古有一人,每日餐前,焚香顿首,谢天赐于清福。妻笑曰:一日三餐菜粥,何来清福?答曰:吾生无兵祸,家无饥寒,榻无病人,门无讼事,这不是清福,又是什么呢?我之所以能把这几句话刻在心里几十年,因为我也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1956年秋季,8岁的我,背着母亲用花布缝制的小书包蹦蹦跳跳地上学了。飘扬在胸前的红领巾,象征着党和政府奖给我们每位少年儿童的最高荣誉和期望,因为它是用千千万万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所以在我幼小的心里,非常地崇敬它、珍惜它,并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它。1962年,我顺利地考上了吴忠初中,在住校学习的3年时间里,每月的伙食费六七元钱,其中国家就给我补贴四元钱,这对于当时经济拮据的家庭来说,是多么大的惠顾和恩德。记得在一次跟母亲的犟嘴中,我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是你培养了我?是党培养了我”。虽然惹得母亲伤心了好一阵,但那时的我,心里就是这么想的。初中三年,是我这一生中最刻苦努力学习的三年,三年的操行评语上,常常看到有这样两句话:该生忠厚老实,成绩优良。同时也是我每到周末必回家的三年。我相信:吴忠的丁子街,通往金积弯弯曲曲的公路,每粒石子,都记住了我的脚步和身影。
那时候的吴忠,丁子形的街面上,不但铺满了石子,还是条人、车、畜共用的街道。睛天,满街的尘土头顶上飞,街面的石子脚底下滚。雨天,顽皮的小孩卷裤腿,在街上的泥水里,溏泥耍得欢:“雨、雨、大大的下,精沟子(土话:光腚)子娃娃不害怕”。中华桥头往西,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路通往金积,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雨,每逢周末总有一个瘦瘦高高的身影,不是行走在夕阳下的暮色里,就是行走在满天星斗的希望中,那个女孩就是我。冬季天短且西北风还多,从学校走到中华桥头,天也就黑了,遇上西北风,踩着石子顶风行走,连喘气都是困难的。偶尔有大卡车通过,很远的地方就能清晰地听到石子被车轮碾压的崩砸声。有的石子被崩在了路基下,有的石子崩砸的车底盘劈哩啪啦一通乱响。当汽车风驰电掣般地从身边驶过,似乎冻僵了的大地都在颤动,震耳欲聋的噪音和车轮掀起的尘土刹那就把我淹没了,我本能地用手先捂住耳朵,接着以手当扇,拍扇着脸面前的灰尘。汽车跑远了,大地又恢复了宁静,陷入了黑暗,只听见脚踩石子的嚓嚓声和远处的几声狗叫声……
展开全文
五十多年过去了,特别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吴忠变了,改天换地了。四通八达的柏油路,承载着川流不息的公交,大小面包,的哥的姐,方便着吴忠地区的城乡人。高楼矗立的条条街面整洁宽阔,幢幢花园式的住宅区鸟语花香、安静祥和,随处可见的公园里,绿草茵茵,鲜花朵朵,婀娜多姿的垂柳在微风中漫漫起舞,清清的湖水在微风中泛起亮晶晶的波浪,几只野鸭徜徉在摇篮式的清波里欢快地鸣叫戏谑……
街心广场,盛元广场折射出今天吴忠人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城市的繁华昌盛。当太阳还藏在地平线下,街心广场就已经苏醒了。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有跳广场舞的,有打太极拳舞剑的,有伸胳膊抬腿晨练的,还有转着圈快步行走的,等等。随着太阳的升高,广场上活动的人越来越多:有下棋打麻将的,有耍扑克牌争上游斗地主的,有拉着孩子放风筝的,有大姑娘小媳妇结伴游玩选购商品的,有老头老太坐在广场的长凳上晒太阳扯磨的……此起彼伏的欢笑声、戏谑声连成了一片,久久回荡在广场的上空。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广场上又热闹起来了。伴着音乐,广场舞跳起来了,交谊舞跳起来了。它处,有谈情说爱的,有小青年围成圈踢毽子的,有腾奔滑板车的,有老太老头散步消食的……整个广场人头攒动,各尽其乐,惹得满天的星斗眨巴着眼睛啧啧称慕,连月宫的嫦娥也舒广了衣袖翩翩起舞为盛世助兴。夜深人散,疲惫了一整天的广场,才慢慢地沉睡了下来。吴忠的蜕变,令那些曾经在吴忠学习工作的人连连惋惜:要知道今天的吴忠会变得这样美好,当初我们就不调回去了。
我陶醉徜徉在闹市街口,流连忘返,常常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慨。“哎!师傅,你知识XX小区怎么走”;“哎!姊妹你知道XX花苑在那条街上?”往往问得我大张嘴回答不上来。更有趣的是,我在吴忠回中上高一的小孙子,军训期间,有一天中午嘟囔着嘴进了家:“我今天在车上打瞌睡坐过了站,到终点站下车。我不知道是哪里了,只好打个的回来了”。我哈哈大笑:“孙子哎!你不笨哎!还知道打个的回来”。过后才打听到,35路车的终点站由原来的政务大厅改在现在的新市医院了,难怪小孙子迷了路,吴忠这个曾经闭着眼就能摸到家的地方,今日坐着公交还迷失了方向。这种巨大的反差,孙辈们体会不到,只有我们老辈人能体会得到。去年暑假,我和孙女去了灵武的高庙,碰见一家游玩的祖孙三代。老太太很健谈:“我们是从银川过来的,听说吴忠的羊杂碎很有名,儿子开车把我们一家早早就拉到了吴忠,吴忠的羊杂碎确实比我们银川的好,份量足,味道又好”。“那是肯定的,我们是回乡嘛,除了羊杂,回民炸的油香、馓子还是美食中的一绝呢”。“吴忠给我的感觉是整洁、清静、空气好”。“我们吴忠是银川的后花园,空气当然好了”。我声声符合着、赞美着。“我建议你下次让儿子把你带到我们吴忠的星月广场和黄河楼再转一转,星月广场的环境更优雅,空气更清香,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更增添了广场独特无瑕的魅力。黄河楼精美的建筑,宏伟的气势,完全能和南京的中山陵相媲美。声声赞美中,我的脸上满是自豪。
今年我们吴忠被评为“全国十佳绿色城市”。这份荣誉是我们回乡各民族群众在市委的规划下,共同努力创建的结果。这个“绿色”不仅仅体现在我们吴忠天蓝、水清、空气鲜、太阳红、环境美上,还体现在吴忠人整体文明素质的提高上。随地吐痰的少了,乱扔垃圾的少了,在公交车上年青人给老年人让坐的多了。我有次在公交车上无零钱投币,尴尬之中,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从坐位上下来,甜甜地说:“奶奶,我给你刷卡。”我疼爱地摸着她的头,孩子胸前的红领巾久久地飘扬在我的心里,暖烘烘的。小有教养,老有精神的风尚已经融进了吴忠的千家万户。张吉生老师是金星花园的翰墨之星,一年四季的清晨总能看见张老师,一手提桶,一手握笔,蘸着清水在小区广场上挥舞笔墨的身姿。有人问起年龄,张老师幽默地说:83.9岁。在老人们的笑声中,张老师解释说,差一个月不就是84岁了吗!噢!你夸我的身体好,是呀!在我的有生之年赶上了这么好的社会,我要努力活到120岁,不!争取再多活五年,活它个125岁,来它个世界之最!张老师风趣地半真半假地开着玩笑,围观的老人们菊花般地笑脸上堆满了舒心和幸福。举家住楼房,逛街进超市,散步在公园,出门坐公交,旅游看世界,已经成为今天吴忠人生活的新内容,新时尚。
我常常把我们吴忠想象成一棵冉冉升起的夜明珠,它光彩夺目、晶莹剔透。它无瑕的身姿就象黄河岸边婷婷玉立的黄河母亲像一样,在我的心中神圣不可亵渎。我敬仰它、感恩它、珍惜它,总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儿孙:吃水不忘挖井人。总想让儿孙知道:节约永远不能和小气划等号,浪费永远不能和大方划等号,就象水和粮食永远不能和钱划等号一样。我总想以夕阳的余辉,为这座生活了一辈子的绿色家园增点光、添点彩,使它更加光彩照人,更加年青漂亮。吴忠,我爱你!
注:现在住在利通区的老人们一直习惯于把利通区称之吴忠。
二等奖作品
我爱美食 我爱利通
二等奖作品作者:杨冰
春天带着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天气一天暖过一天,日子一寸一寸地变得有意思起来。风儿带着呼唤吹到了我的心坎,它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怕辜负了这旖旎春光,我开始行动——用写了二十余载教案的这支笔,赞赞我挚爱的利通美食。
我本不是此地的人,可是住久了,亦有了此地的魂。
我爱吃,所以利通美食必是我要细细推荐给您的上品之物。虽然本人没见过什么大世面,介绍于您的所谓美食也不过是些小玩意。但是还请您先沏上一杯茶,在茶烟缭绕中读读这篇文章,茶水的香味也许会更隽永一些。
刚结婚那会子,我是和乡下婆婆一起住的。婆婆家的院子很大,因为没有被精心打理,被当作菜田的一半院子显得有些荒芜。婆婆买来十几只小鸡放在里面散养,不知不觉鸡儿就长到膘肥体壮了。等姑子们来串娘家时,泼辣的婆婆就捉鸡,杀鸡,炖鸡。鸡肉的香是其次的,煮在鸡肉汤里的鸡血片才叫真正的好吃。那鸡血片是杀鸡时接了鸡的血,再兑点清水搅匀了和面,经过反复地揉搓,面就变得相当筋道。然后擀开切片下锅,连肉带汤的再煮二十来分钟,熄火提锅盛肉。当一盆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炖鸡肉端上桌时,大家纷纷抢食的却是鸡血片。它吸足了肉的汤汁,一口咬下去感觉肉香的浓度都超过了鸡肉本身,还因为有足够的Q度,嚼起来甚是弹牙。往往是整盆肉都吃光了,大家还在懊恼自己吃得血片太少。
我又忆起遥远的童年,妈妈用杀猪血和了大团的面,擀开切条后拿竹屉蒸熟,然后放在储物室的大钵篮里,那就是年前年后我们姊妹们的美味零食。那面条放久了会冷会硬,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那带着点肉香味的筋拽拽、硬邦邦的血面条即是极品美味了。有血面条的日子里,我们非常乐意到冰冷黑暗的储藏室帮妈妈取葱拿蒜,顺便抓满满一把血面条来吃,吃的名正言顺,不必顾及其他姊妹的指责。当然那血面是可以作为杂烩菜里的一部分,也可以独立担当一顿面食里的主角,但大部分都让我们空嘴吃光了。
婆婆有时也将杀的鸡放葱姜和少许调料囫囵煮了,等熟透后捞出控干,用刀斩成小块撒盐装盘。趁着鸡肉还热乎着吃几块下肚,盐与肉完美结合,咸津津的那个香呀。鸡肉唯有这样吃才异常美味,盐巴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特别出挑。我公公喜欢用此法吃羊肉,但女人们觉得未免油腻了些,挑挑选选吃几块就丢开了手。桌旁留公公和他的儿子们大快朵颐,但往往公公是最后离开“阵地”的。
羊肉我只喜欢清炖吃。我留任时间最长的那个乡村学校,灶师傅是我们的校长夫人,她是一位特别干净利索的中年妇女,做的饭有滋有味,清炖羊肉更是她的拿手绝活。我们得空闲时会站在厨房里跟她聊阵子天,顺便探听一下她丈夫儿女的生活琐事。听得多了,校长便从那高高的神坛走近我们,他虽然一如既往地不苟言笑,但我们感觉他不再那么威严了。碰到节日教职工聚餐或外校领导老师留下就餐,毫无疑问是要上七个碟子八个碗什么的,我们没课的时候就去给灶师傅帮忙。在这个时候清炖羊肉是永远地保留“节目”。灶师傅把剁成小块的羊肉拿水冲净后凉水下锅,敞盖用炭火催煮。当锅面上渐渐浮起一层白沫时,要赶紧地用勺子撇去,白沫就像变戏法似的,一层又一层。灶师傅一点儿也不急不慌,调小火慢慢地撇,直到沫子越来越薄,最后肉汤变得清冽冽的才罢手。然后放葱姜调料,盖锅盖焖煮,等肉出锅前二三十分钟撒盐放青萝卜块。使这法煮出来的羊肉不带一点膻味,汤醇香浓厚,连萝卜块亦软糯可口,每次必都被吃个盆底朝天。一传十,十传百的,我们灶师傅清炖羊肉的好手艺传遍全乡镇。假若某次研讨交流会或是期末监考,外校老师被安排到了我们学校,他们肯定是要提前兴奋一阵子,雀跃着庆祝自己马上就能吃到大伙津津乐道的清炖羊肉了。
离开那片热土也六七个年头了,我还想念着灶师傅的连汤牛肉面。简简单单的面,你想要的各种美好滋味都在其中。跑完早操,舀一碗热热呼呼地吃下去,心满意足,正能量的一天就此拉开序幕。吃了十几年,到其它学校工作,当早点不再是肉汤面时,一时竟适应不过来,无论吃什么,总觉得离可口还差那么一点点。
我也喜欢另一个学校不怎么招人待见的胖阿姨做的连汤面。肉块切的有半个拇指大,特别有嚼劲,案板上的面粉全都扫进锅里,汤糊的快要粘牙了。同事们觉得她太粗枝大叶,而我偏爱这粗犷手法做出的这道粗犷美食,吃起来非常过瘾。也许是我小时候欠吃欠喝,块大量足的食物更能满足我饥饿的胃口。
甜食于我来讲没什么诱惑力,但中心学校灶师傅的蒸红薯片、胡萝卜片、南瓜片等都是相当接地气的小甜点。餐后就着米汤吃几块,把肚子的缝隙都给填满了。做客时吃过几次,意犹未尽,所以很是令我神往。
跟婆婆一起生活的几年里,我和同村一个能干的小媳妇相处得极好,她农活、家务样样拿手。聚在一起谝迟了就做饭给我吃,每餐都那么合我胃口,尤其是第一次吃哈饼,大大地惊艳到了我。无论什么菜炒半锅(当然带点荤腥会更香),等半熟时汤稍微加宽一些,擀一块死面饼覆到菜上面,然后盖紧锅盖,小火焖约十分钟后,起锅揭盖,汤汁刚好收干,面饼也恰被菜汁的蒸汽哈熟。菜美味饼劲道,吃一口菜咬一口饼,说长道短之间我们的心灵更靠近了。
婆家奶奶总用烫烫的油浇半碗蒜末放在橱柜里,吃拌面时舀上半勺,那碗面的地位骤然提升,顿时就在我眼前发光发亮了。若有任何亲朋来,我都会积极推荐他尝尝这碗拌了油浇蒜的面。在我看来,蒜香实在是抵挡不住的诱惑,我愿意在任何不是甜的食物中加半勺蒜,搅拌搅拌吃下去,四脚朝天地躺在太阳照晒的土炕上,感觉此生别无他求了。
小叔子媳妇虽然年纪很轻,但行事的做派颇有婆婆之风,庄子上的人都说踏着婆婆的脚后跟来的。过年过节我们回老家去,她娴熟地抄起家伙什,三五十分钟的功夫,满满一桌子菜就备齐了,只等着大爹小爸婶子姑爷等众亲戚上桌品尝。每道菜都棒棒哒,尤其是那盘辣爆肚丝,一点肚粪味没有,辣中带麻、香中带鲜。大家打仗似地将肚丝接连不断地送入口中,就连盘底的葱丝、姜块、蒜片都不放过。往往稍微来迟的人端着饭碗怔怔地指着空盘问:“那是个啥菜?”
肚丝能在餐桌上如此大放异彩,也许源于当地人对羊杂碎的情有独钟。我刚来此地是闻不惯那味儿的,尝试着吃了一口,竟是别有一番感受在心头:骨脆、筋柔、肝密、肺绵……喝一口漂着辣油葱花的浓汤,那滋味强烈地唤醒了我的味蕾,若有若无辽远的丝丝臭味碰撞到真真切切具体的阵阵香气,一口搭一口吞咽下肚,只想用两个字来形容:完美。
后来做了心脏手术,医生明确表示要少吃动物内脏,我再无酣畅淋漓吃它的机会了。想念得很了,就去民族饭庄买一碗酸酸辣辣的粉汤木耳羊杂解解馋,聊以自慰。虽说替代品的食材、味道等方面的饱和度大不如原品,但相较而言营养又健康。人也不能光图口腹之欲,您说是吧?
吃席时也常遇见锅仔系列的菜品,小铝锅下面支个相匹配的酒精炉,锅中咕嘟咕嘟冒着热气,里面也许煮着麻辣大烩菜,也许是酸菜鱼,还有可能是羊肉卷粉丝……而我最希望端上来是肥牛金针,热热地多吃几口很有满足感。假如酒精用光了,火熄了菜凉了,味道可就没有那么绵长、醇香、攒劲了。于是,觉得“烫”也是可以滋长久远的香味呢!
席上的芥末木瓜丝也是我频频举筷光顾的菜品。我特喜欢芥末的那股子冲劲,刺激得人淌眼泪、流鼻涕,等缓过神来,沁人心脾的独有的辣香味才待你慢慢享受呢。我愿意每道素的凉菜都拌上芥末,一点也不会有违和感。但与我有相同志愿的人暂时还没遇到,不知道您是否就是我苦苦寻找的那一位。
我还几次吃到一种叫中华鲟的鱼,做法均是红烧,味道也是不带丁点儿草腥的好味道,但却被那鱼本身的光芒遮蔽了。它实在是太耀眼抢镜了,当然指的不是形象,而是它嚼起来比鸡脆骨还柔软些的鱼骨头,真是省事可口都兼顾啊!鱼骨在牙齿间咯嘣作响,和着鱼肉,带着汁水,舌头一卷立马下肚,余香却还留在口齿之间,待你细细品味鉴赏。后来这鱼就在我的生活中销声匿迹了,推测可能是寻常百姓家消费不起,又听说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禁止食用,人工养殖的被禁貌似没道理呀。反正就是再没吃到过,盼望着与它不期而遇。
当然,作为一名挣钱不多的骨灰级吃货,大街小巷各色物美价廉的“苍蝇”小馆我几乎都尝遍了。润泽华府大门口的一家御米面,多加一滴醋略酸,少加半勺盐味淡,辣油也是不多不少正适中,各种味道都是刚刚好。新月美食街有家青海人开的骨汤面馆,待热腾腾的面端上桌,放眼一看青是青,红是红,白是白,汤不仅透亮而且喝着也贼拉拉地有味,于是我便坚信这就是正宗大锅熬制的骨头汤。还有裕民小学附近酸爽劲道的岐山擀面皮,保健所西侧柔韧香辣的汉中梗面皮,新区的同心肉丸子生汆面,上桥人家北门的牛筋暖锅……哦!写到此处,大馕、烧烤、凉皮、麻辣烫……过电影似的在脑海中一一浮现,挥之不去,口水也不受我控制了,很没出息地溢出来。
吴忠利通是一个比较安逸的地方,于是修炼了它的子民们平和的心态,由此培养了大家包容的美德。利通人爱吃,所以创造了许多美食;也因为他们爱吃,又接纳了更多外来的美食。有人誉它为“小四川”,我认为当之无愧。
以上我写的并没有什么激昂的语言和动人的故事,只因它们充满了我唯美食为上的记忆,忘却不了。正是这份割舍不下的情怀致使我写下这些赞美的文字。
您沏的那杯茶水若已喝完,请您再续一杯,在茶香弥漫中,吴忠利通的水恐怕也是喝着喝着就欲罢不能了。
人生的收获
二等奖作品 作者:余安妮
2014年底的一场大雪,使我乘坐的银川至兰州的班车滞留在了吴忠汽车站。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踏进利通区的区域,是那样的寒冷而又陌生。我漫无目的沿着街道走着,只想找个住的地方,陌生的城市不敢轻易问路人,凛冽的寒风几乎穿透了我厚厚的棉衣。万般无奈之下,我拿出手机翻看着联系人,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跳了出来:吴忠——余雪。这是我五六年未见的同学,不知道还能否打通。犹豫好久,拨通了电话。一个暖暖的声音如同寒夜里的一盆火般的惊喜、亲切。是的,她还记得我。我告诉她我在吴灵西路一个墙角里,不到一刻钟,她便出现在了我面前。粉色的长款羽绒服,围着一条蓝色的围巾,笑得依旧美丽,融化冰雪。她把我带到她家里,那是一个两居室的房子,简约却十分干净、暖和。我像是一个被上帝突然宠溺的流浪儿,心里温暖却又紧张。我是那样的局促不安,整整一个小时,我几乎保持着一样的坐姿煎熬着,仿佛我们在两个世界那般陌生。我在客厅一动不动地盯着电视墙,她在厨房里忙碌着我的晚饭。我的脑子瞬间被抽空,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一个河南人,一个吴忠人,分别五六年后却因一场大雪再见。当一碗热气腾腾的烩面片放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所有的不安停止了。我忘记了说声谢谢,拿起勺子一阵狂吃,她略带有歉意地说:“知道你吃不惯我们宁夏的面片子,可是我也只会做这个了。你将就一下,随便吃点,暖和一会,我请你吃羊杂碎去。”一碗曾经不喜欢吃的面片如今却如同美味佳肴般舒爽,我轻轻擦拭去额头的汗珠,认真地说声:谢谢!之后我们聊起了我们的学生时代,谈起了毕业后的各种趣事,外面的风雪愈加狂野了,我们之间也熟悉了很多,仿佛一团风干的干菜被放在了一盆滚烫的热水中,慢慢地舒缓而变得膨胀,不再陌生。晚上9点多,我们沿着财满街的路走着,瞬间觉得这个城市繁华了许多,熟悉了许多。短短3个小时,我们吃了羊杂碎,麻辣烫,鸭脖……这些曾经我都不曾染指的美食,如今在冲撞着我的食欲。我在她家的沙发上度过了难忘而又短暂的一夜。
第二天清早,我5点半起床收拾,7点的时候到附近匆匆地吃了一碗具有吴忠特色的早茶牛肉面后便奔赴汽车站,我原本以为我与利通、与她的缘分会就此结束。没想到到了车站才发现高速依旧没有通行,耐心而又慈祥的车站大叔给我退了全额车票钱,并建议我如果着急可以去做火车。在余雪的再三要求下,我决定再等一天。这一天让我大开眼界,不仅游玩了黄河公园,参观了清真大寺,对伊斯兰文化有了较为全面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让我领略了利通区在风雪中美丽和谐的一面。曾经我最不喜欢的事物就是羊肉跟火锅,一天的时间内似乎我的世界观、认知观被颠覆,我品尝到了世界上最美味的盐池羊肉,具有宁夏特色的火锅,之前急切向往归途的心被浇灭,我开始喜欢利通区,喜欢这里的人,喜欢这里的雪,喜欢这里的热情。
第三天,我坐上了返回兰州的班车,余雪依依不舍。在我看着利通区周边的风景车即将驶离的时候,收到了余雪的短信:“你还会再来吗?”我思躇良久回复到:“明年的这个时候。”回到兰州我便开始了繁忙的博士学习生涯,逐渐淡忘了利通区。但无形中我却开始尝试并喜欢上了吃羊肉跟面片,麻辣烫,火锅……曾经从不吃辣的我,一年内变得无辣不欢。转眼间一年过去了,风雪如约而至,又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候。由于读书繁忙,平时也只是偶尔与余雪联系,她却总是不断的用微信给我发她的家乡利通区的变化。眼看要到2015年的圣诞节了,我却生病住了院,在住院的日子里显得十分得无聊。作为一个外地人,在兰州朋友寥寥,每天躺在病床上盯着天花板发呆,却总是在梦里一遍遍地怀念利通区的人,利通区的美食、美景。心里也总是在默念:如今的利通会是怎样的情景?有没有下雪呢?病愈之后,我又投入到新的工作中,渐渐地忘记了曾经与余雪的那个约定。
2016年毕业前夕我到宁夏某高校应聘后,晚上一个人在银川的街头漫无目的的走着,忽然一阵似曾相识的感觉涌上心头,我又一次想起了两年前的那次滞留。我拨通了余雪的电话,她还未休息,我们聊了许久,连手都冻僵了都没有觉察。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坐上去吴忠的早班车,又一次重走了曾经在利通区所走过的路,心情是那样的激动。之后几天,我也又一次尝试了利通区几乎所有的小吃跟知名餐馆,游历了利通区的大街小巷,一股股暖流让整个冬季不再寒冷。
如今的我跟余雪在经历着一场缘起利通区滞留而开始的爱恋,她告诉我,她一直在等着我去实现曾经的约定,再一次到利通区看她。她的执着与坚持也让我感动万分。三十多年的经历,第一次让我感觉到家的温暖。感谢利通区的收留与款待,让我有了大的改变。如今我爱吃利通区所有的火锅以及火锅店里的特色羊肉,也开始喜欢吃利通区羊杂碎,并对伊斯兰文化,伊斯兰建筑等产生了浓浓的兴趣。由于我的介绍与大力推荐,我的很多好友在节假之时也络绎不绝地到吴忠来旅游休假,到利通区解决衣食住行,品尝宁夏地道美味,感受浓厚的西域风光。利通区在一次一次的到达与分别之后,也愈加具有家的感觉。每次来了都不舍得离开,厌恶大都市的喧嚣,喜欢利通区的宁静;讨厌人间的尔虞我诈,喜欢利通区的包容与豁达。开始腻烦日常的山珍海味,利通区的一碗一碟都让人心旷神怡。
2017年我和余雪正在筹备着我们的婚礼,也产生了与利通区的第二个约定:在利通区安个家!做一个利通文化、美食、旅游等的忠诚推介者与关注者,希望利通区变得越来越好。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清真食品、伊斯兰文化等有了新的走向全世界的契机,我新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也正是关于清真食品的品牌建设问题,灵感也完全来自于利通区浓浓的伊斯兰文化冲击。希望通过我的研究、推介,利通区借助文化旅游业的产业集聚式发展,也能不断产生新的业态,将文化旅游业与食品生产加工、特色农业、餐饮住宿业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让利通区在坚持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同时,变得越来越富裕、和谐、美丽。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利通区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生活的富足,更是家庭的和谐,精神生活的小康。期待着我与利通区的第二个约定能够早点实现。任何时候,风雪夜归的我,在利通区总有一扇柴门在为我守候,这是一种家的温暖,更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幸福。利通,等我。余雪,爱你……
三等奖作品
早茶拉面三条8(小说)
三等奖作品 作者:王正有
“明早八点,利通福三条8”。马总临睡前群发了一条短信,然后熟熟地睡了一觉。
开春后第一次和下属见面,好歹得做个样子。其实下属有十来个,可他只叫了两个,这是有原因的。马总很早就起来,梳洗一番,西装革履之后,七点四十就到了利通福拉面馆。三条8在二楼,面南,窗外风景也开胃口,一个不错的雅座,他以前常订这个座儿和大家吃早茶拉面。马总迈着轻快地步子上了楼梯,气还是有点喘。卧了一个冬天,身体已经发胖。人就这贱皮子,忙的时候总嫌累,闲下又长肉。马总上到二楼,年青的女服务员笑盈盈迎过来搭话:“马总好,三条8请进。”马总微微皱眉,心想:你咋知道俺就是三条8。服务员早推开了门,说:“三条8请进。”马总看了服务员一眼,说:“会说话吗你?三条8三条8,好像俺就是三条8!”服务员说:“马总,您就是三条8。”马总一把推开服务员,大声道:“你才三条8呢!”服务员嘴里嘟囔着愤愤离去。
“三条8没错,马总,别怪那丫头,您发短信说的就是三条8呀!”雅座里有人接上了话。马总往里一看,先是一愣,然后马上就反应过来,说:“嘿,三缺一,三条鸡还差不多,又被两个家伙算计了!”
“每次都是你算计俺们,今天俺两个合起来算计算计您!”杨经理说。雅座传出爽朗的笑声。同座的还有李经理。
马总看看桌子中间摆放的提示牌,牌子上写着几个黑色的大字:“温馨提示。”再下面写着:“本店小本生意,恕不赊账。”马总脸微微抽动了一下,笑道:“怎么,来了还不点菜啊?”
“这个……得有马总决定。”
“看样子俺得掏腰包了。”
“那是自然,短信是您发的,客是您请的。”
“好吧,恭敬不如从命。” 马总喊道,“服务员!”
“唉——是哪座儿?”服务员边问边跑过来。
“三条8!”马总说。
“三条8?刚才马总还说不是三条8呢。”服务员说。
“丫头,别说了,逗你的,不要再叫俺马总马总的,叫马叔。唉,你两个也注意,从现在起喊俺马哥,谁再喊马总罚茶三杯。”马总说。
“马总以前没钱的时候都叫马总,今天有钱了叫马董才对。”李经理说。
“唉,别这样说,俺哥仨都是拆迁户。想想三年前,地收了,房子叫拆了,那可是头无片瓦,身无分文啊,跟叫花子差不多。当时还跟政府闹了阵子,现在想想,政府是对的,要不咱还守着那几亩稻田,那几间土房,这辈子怕都是个受瞎苦的爹了。”马总说着突然停下,看着服务员说:“丫头,你咋还站着,听俺讲呢,这茶不上咧?”
“马总……噢不马叔,您还没点呢。”服务员忙说。
“老规矩,一壶八宝茶,冰糖少放,一斤牛肉,刚出锅的,三个小菜,拼的,旋饼子一碟,手撕的,拉面是二细的,拉面一个小时后上。”
“是,马叔。”服务员说完赶紧出去了。
“这丫头还听俺讲故事呢,放羊的跟打柴的比呢。”马总说,“有句话叫……置死地咋了,唉咋说的?”
“置死地而后生。”李经理说。
“对对,置死地而后生,那可是真理!兄弟到底是喝过墨水的人。”马总说。
“马哥别嘲笑俺了,连个大学都没考上。”李经理说。
“正好,你要是考上大学,哪还能跟着马哥干呢。”杨经理说。
“没想到搞房地产,搞发了,现在住进了楼房,腰里别着钱,屁股底下还压上了宝马。俺有时睡下细细想,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做梦呢。不管他妈嫁谁,这本是绝对不能忘!”马总说着就有些激动。
“你就别吹了!屁股下面压着宝马是真的,腰里别钱先拉倒,要说欠条倒还一摞子呢。”杨经理说。
“你咋哪壶不开提哪壶?”马总略显尴尬地说。
利通人吃早茶牛肉拉面不同于别处。先说这拉面馆,一个比一个讲究,而且大都设雅座,雅座名字也别致,用什么三个6、三个8、三个9之类的数字命名,图的个顺溜。他们只要进到雅座,坐不上两三个小时是不会离开的,外地来的人不习惯,说早茶拉面还有这吃法?可他们就是这么吃的。
一壶茶很快沏上来。马总揭开壶盖,拿起快子在壶里搅了一通,说:“这茶要搅,不搅没味道。”李经理微微皱了皱眉,他看不惯的就这一点,马总心细动作粗。杨经理却笑嘻嘻给马总举了个大拇指。杨经理自然是拍马屁的那种,不然这仨咋能尿到一个壶里,早散伙了。
在雅座吃早茶拉面的人看似消闲,实则各有用意。上班族自然得到周末才能来,那叫度周末。平日里大都是闲散人,那叫消闲,还有个企的老板经理,那叫开会。马总他们就是后一类,说是吃拉面,实际上是在开会谈工作,在拉面馆边吃边谈,既轻松又能考虑得周全,一顿早茶牛肉拉面吃下来,所有的事都搞定。
半壶水下了肚子,热腾腾的牛肉又上来了,拼盘小菜、手撕旋饼紧跟着。
“打住,说正事。”马总开始转移话题了,“咱们边吃边说,吃,动筷子。”每人夹了一块牛肉塞进嘴里,早茶拉面的味道立刻洋溢在他们的脸上。其实拉面的真正味道还在汤里,拉面留在最后吃才有后劲。
“吃了今天这顿早茶拉面,咱哥仨又要大干一场了。”马总说。
“是大干一场了,钱也挣了,可现在手里没一分钱呀。”杨经理说。
“唉,跟马哥干,痛快是痛快,可也痛苦啊,钱挣上了,就是拿不到手,今年春节差点跟老婆闹离婚了。”李经理说,一副痛苦的样子。
“坚持一下,今年一定让你腰包鼓起来。”马总说,“你看,就因为咱守信,不拖欠工人的工资,今年政府把二村和三村的安置楼工程全交给俺们公司干。”杨经理一听眼睛一亮,“啪——”一巴掌拍在自己的大腿上,说:“好事,这安置楼好盖啊,能挣钱。”
马总一挥手道:“打住,确实是好事,但这是给咱百性办好事,你那点算盘收起来,别想偷工减料的好事,这安置楼要和商品楼一样去盖,盖的结结实实,想想咱农村人不容易,能住到楼房里,那就要和城里人一样,楼房盖得漂漂亮亮,让乡亲们也享享福。”
李经理说:“马哥说的对,这干工程和做人一样,千万不能搞一锤子的买卖。”
马总说:“俺就看准小李子这点书生气,说得好,咱干工程要对住政府,更要对得起房主,他们一辈子能买几次房?”
杨经理说:“你还想得多呢,现在这社会,把自己的事管好就不错了,没钱你连孙子都不是。”
李经理说:“你这说法有点偏激,大部分人还是好的,再说个别日鬼人也不能代表社会。”
杨经理说:“哟哟哟,高风亮洁,那先借俺几个钱花。”
李经理说:“你这不是抬杠呢,知道俺和你一样,都是有钱的抄伙子(叫花子)。”
杨经理说:“那你还不闭上嘴,高风亮洁,先把今天的饭钱付了俺看。”
“你……”李经理没说出话来。
“好了好了,咋又扯到饭钱上了,饭钱俺掏就行。”马总说,“吃,快吃,吃完今天这顿早茶,就要开始忙活了,你俩回去好好想想,各把各管的事规划一下,下午到俺家汇报工作,俺在家里请客。小李子还管人,管施工,今年还一样,尽量先招被征地的人,他们没地种,也不容易。杨经理还管机器、材料,该修理的,该启动的都收拾收拾,磨一磨,等一开工就不敢出漏子了。”
“都听马哥的,不过俺提醒一下马哥,这一开工,赶紧先弄几个钱,说您别笑话,俺快揭不开锅了。”李经理说。马总拍拍李经理,说:“再坚持几天,马上就熬到头了,真感谢两位帮忙呀,不然俺欠工人的钱可就发不下去了,再说,政府也在年终表彰了咱公司。”
“别提了,就一张纸,能当钱花吗?”杨经理说。
“不过从长远看,这张纸可是有大用的,这不,今年的安置房工程又给咱了吗。”李经理说。
“就是,小李这尕子就是念过书,说得在理。”马总说。杨经理撇撇嘴,把茶壶拿过去,一双筷子下了壶,把里面的枣子、桂圆全捞着吃了。
早茶拉面吃完了,事情也谈完了,可三个人都坐着不走。该付钱了,服务员拿来账单,一共吃了一百三十八元。马总看看桌子中间的温馨提示,脸上露出难言之色。杨经理抽了两张餐巾纸说:“俺肚子疼,先走一步了。”李经理看看马总,也想走,又不好意思。马总在身上摸来摸去,最后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小李子,身上带钱了吗?你看俺来的时候一着急,这……钱包忘带了。”
“钱包忘记带啦?”李经理有些难堪。
“对,是忘记带啦!”马总勉强笑道。
“宝马开回去拿呀,俺在这里当人质。”李经理说。
“你小子,坏!”马总说着在李经理肩上拍了一巴掌,两人哈哈大笑。
“实话告诉你吧,俺现在手头紧,真还……拿不出来。”马总笑道,一副尴尬相。李经理说:“俺跟马哥一球样,唉,天天跟媳妇吵架。”
“兄弟,再咬咬呀,坚持一下,这苦日子也快到头了,这一开工,政府就给一部分款,俺把欠你俩的先给了,一分不少。”
“哥,您别说了……”李经理说着就有些感动。这时早茶拉面老板进来了,马总忙说:“马老板,您稍等一下,俺一会儿就结账。”
马老板笑笑说:“马总,你们说的话俺都听见了,俺也知道你们在春节前为了给工人们发工资,自己甘愿掏出所有的钱,还把自己的工资垫上,因为这个政府还奖励了你们。那些工人都是咱本地的被征地农民,大家在大街上夸你们呢,马总这好名声让俺也沾上点,今天这顿早茶算俺请客。”
“不不不,这咋行呢?”马总忙说。
“真心!马总,您别说了,俺也是从困难中过来的人,而且俺还听说政府今年要大力支持你们,俺这店虽小,可对马总这样的老板,俺愿意赊账,从今天起,这三条8你们尽管来,只要你们来,俺就撤下这不赊账的牌子,年底算总账,俺还怕你马总不给钱吗?”马老板指指温馨提示牌子说。
“马哥,马老板是仗义人,就听马老板的。”李经理拉拉马总的衣襟小声说。
“那好,马老板抬举俺,俺就先谢谢了。”马总指着门头上的牌号三个“8”说,“李经理,你记住,从今天起,这三条8就是咱公司的会议室,三条8,俺要发!”
马总和李经理一起走出早茶拉面馆,马总说:“杨经理,大滑头,还是兄弟你仗义。”
李经理笑笑说:“马哥,其实俺……也一样……身无分文。
荷花开了
三等奖作品 作者:李少军
吃在利通,玩在利通。是吴忠人的一句口头禅。有人爱热闹,有人爱清静。爱清静的人,有一处人文景观,值得一去。
早就听人说过那片人工湖里移植了野荷,只是一直没有寻到时机去一观究竟。那湖离黄河不远,在滨河大道黄河公园南侧,柳园的对面。
终于成行,是盛夏的早上。走进小道,树林草坪上,露水湿脚。竖起的一块造型巨石,刻着荷花湖。俯身蹲下,准会惊飞几只蚂蚱,惊来几声蝉鸣。站在湖边,雾气腾腾的,满眼景色,皆似洗浴过。新鲜的空气,令人神清气爽。垂柳依依,碧草青青,野花朵朵,鸟雀喳喳,湖水漾漾。几丛芦苇,点缀湖心。等到雾开日出,霞光万丈,湖中泛亮,那一片湖荷更见风致。绿荷玉立婷婷,不疏不密地排成一片,像是集体舞会正要盛开。清风吹起,吹皱半池涟漪。风行水上,乐似风行。裙边摇摆,一瞬之间,彼此舞蹈芭蕾,扭动腰肢,撼动舞池。若放大分贝,静心细听,定是珠滚露落,风铃一般,丁丁作响。
荷花盛开的,才那么几朵,不成气候,只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一些已形成的花蕾,半开半闭,如美女睡眼惺忪,睫毛忽闪。这些精灵,美不自诩,香逸自出。招惹得蜂蝶,飞上落下,翩然起舞。先前那些羞闭的花蕾,许是耐不住阳光的抚爱,悄然间三三两两依次张开笑脸。都是红粉脸儿,像女儿一样清秀。远观不能近看,可惜无舟可泛。这便想起南国采莲女,舟在湖中,歌声悠远。白臂采莲耦,欢笑满载归。而我北方,迁移这些南来荷客,根落故里,不怕水土不服。但见荷花不择地异,落地生根。乃是中通外直,出污泥而不染。气质犹存,不轻不薄,依然是大家闺秀。远嫁他乡,不失灵秀,不俗不凡,很接地气。何况这里,远离闹市,不染风尘,不落俗套。有的只是洁净,宛生湖中,只为缘者独放。静守闺阁,湖作盆景,清水滋养,自然环抱,释放清香。不可采摘,鱼儿为伴,离水则枯,不做市花商品出售。荷花美入镜头,引游者驻足,笔墨丹青者入画,文人诗歌者吟颂。
一次赏荷不够,须多来几次。天象不同,景观就会各异。可又有多少人拥有朱自清先生的心境,披衫出门,借着月光散步,踏上一段僻静之路,独自寻幽觅静。面对荷花,消忧解闷,释放情感,与天地对话,融自然心态,写出《荷塘月色》那样的名篇呢。若自问:多久没见了日出月升,那空灵的天际还有满月吗?遮眼闭目的,除了迷离的街灯,就是窗帘视频。日常的慵懒、无聊填满空虚,再有多少好景也是虚设,再有多少美好时光也是虚度,再有多少有缘人也会错过。眼里没景,心里没情。不愿舍,只想得。得失不平,心理失衡。若悲观厌世,来个投湖自尽,岂不污染了一湖净水,半池荷塘花影?
雨中观荷的情景不多见,偶遇一次,也是附带着浪漫豪情。那挑针弄线的毛毛雨,打伞几乎成了多余。细雨落在荷叶上,疑似天公作画撒了颜料,从细密的天筛针眼里落下,似落非下,造成视觉错感。那雨是绿雨,落在荷叶上面,是密语,是诉说。荷花开启红唇,回应着淡淡的低语。鱼儿也露头摆尾地聆听,搅起湖波,是雨儿还是鱼儿,写下的串串句号。燕子掠过湖面,是蜻蜓点水的轻轻擦拭,像要抹掉一些声音,却又添加了一些配音。湖上的荷花怎么一眨眼又开了许多,花蕾越张越大,从一条缝,启成好看的弧度。那些绿叶子鼓劲发绿,表层有了细细的汗珠。荷花的远处是一片蛋黄的浮草,藻类的急躁心使这些水上植物有了扩张的侵略倾向。都喋喋不休地相互怂恿,而且是不达目的不罢休地抬头张望。黄对绿太敏感太妒忌了,对美有了过分的窃心与霸道。那些藻类公然向荷窥视,根部的獠牙痒痒地咬着淤泥,叶子跃跃欲试,这些坏小子有点恬不知耻,植物王国里也有坏人,这些以美示人的荷泽女儿,可要留心防备。
晚秋去,则过了旺季。草衰叶败的,少了情趣不说,秋风起,落叶飞,哗哗搅乱了心情。那荷花虽说还依旧红绿,却没了旺盛的劲头。忽然遭到冷霜袭击,或大风降温。冷风过境,一湖残荷败叶的,让人的心儿陡然一跌,悲秋的情绪莫名而来。眼见一个老者弯腰割草,都是些枯草败叶。老者灰白的乱发几乎抵在草丛里,在夕阳的衬托下更显佝偻垂暮。一排排大雁鸣叫着飞过湖泊的上空,盘旋了几圈,留下几声嘎鸣,诉说着对这片湖泊水域的感恩戴德,作为曾经的栖所的告别礼。然后,便一字排开,飞向南方。
初冬的一场降雪将所有绿色希望化成了泡影。荷叶蔫塌了下来,不再挺拔身子,而是纷披在水面。湖水下降了,没了夏日的满溢。湖坡岸上干秃了许多,垂柳没了叶子装饰,高瘦地垂着枝条,显得呆板无聊。野鸭子跑了,半枯的苇丛里有一圈窝巢被风吹得凌乱不堪。一切迹象表明,暖暖的日子少了,冷冷的北风多了。冬天来了,这个湖的美景也结束了。湖里有了地下渗水,不会干枯的。鱼儿已捕捞了许多,一小部分要呆在水底过冬。荷花的根不会死,扎在深深的泥土里,明年春天一到,又是一湖碧水半池荷。
游吴忠回族历史人物园
三等奖作品作者:何少荣
(一)
从来没有如此亲切地走近
走近这一园的回族历史人物
一个个鲜活的形象
穿越时空
翻开历史
突然间就聚齐在回乡吴忠
把千年的故事演绎
把长存的精神传承
(二)
也黑迭儿丁来了
来自遥远的阿拉伯
用一纸设计与向往
展现出元大都的宏大和包容
成就穆斯林建筑大师之美誉
(三)
赛典赤·瞻思丁来了
我们尊贵的圣裔
将一生才学和执着
全献给云南人民的农耕与文治
首创中国行省制度之文明
(四)
扎马鲁丁来了
怀抱呕心沥血的天球仪
把满天星辰与日月
运行在芸芸众生的视野和脚下
演绎回回历法之精妙
(五)
三保郑和来了
亲率船队临黄河楼下水韵灵州
那七下西洋的惊世航海
远播中华民族的灿烂和强盛
描绘大明王朝开拓海洋之壮举
(六)
清官海瑞来了
图说抬棺进京为民请命的忠诚
绘一段历史与精彩
揉碎贪官污吏的纱帽和丑陋
彰显冒死为国家兴亡之楷模
(七)
硝烟弥漫的近代史也来了
一同走来无数回族英雄
左宝贵的火炮射杀倭寇
马本斋的大刀砍向鬼子
郭隆真为人民觉悟献身
马和福为自治政府就义
爱国让信仰升华
求真从摇篮到坟墓
(八)
从来没有如此亲切地走近
走近这一园的回族历史人物
一个个故事讲述着
爱国爱教
和谐奋进
那新月照亮的一墙回族群英啊
必将引领回汉群众
发扬
吴忠精神
建设
美丽回乡
编辑:王坤 钱友仁
标签: 梦见吃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