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一路向前,从未停过脚步,每日三餐,餐餐不可断缺,在餐桌之上,虽然也都是碗筷盘碟,然所盛之物,变化之大,令人称奇。
往前,虽然听说过,却没有亲身经历,所以即便说得再过凄苦,也没法体会一二,只知比自己最差的时候还差,至于差到什么程度,就不得而知了。
最早的记忆差不多是四五岁,那时候父母在江中搞一条小的水泥船,装运沙子,辛苦并且危险,但小孩子并不懂得这些,只知道有东西吃,有地方玩就好了。在吃饭这块,船上还是比较丰盛的,从来不缺肉食,也不乏零食水果,以至于那时养成的浪费的习惯,至今也是无法摒弃,时常被笑着“要吃碗一般大小的梨子,吃一口就扔了”,那时比较稀少的物品比如火腿肠方便面健力宝之类都是尝过鲜的,小孩子的最好记忆莫过于吃喝玩乐,所以,在上学之前,我的记忆还是挺好的。
无论如何,学还是要上的,也就是要回家的,虽然不明白为什么要上学,还是一蹦一跳的回家了,家里有奶奶和哥哥,只有过年或者放假的时候,父母才会回来,要么在家里同住,要么接到船上。所以,一年之中,可以分作两个部分,一个是和父母在一起的部分,一个是和父母不在一起的部分。
展开全文
和父母在一起的部分,与之前未上学之前的部分差不多,而不和父母在一起的部分,也就是和奶奶哥哥在家上学的时候,就有着天壤之别。那时还小,不太明白,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如今想来,都是生活的不易,没得办法的事情。不管怎样,两种生活,都要经历,既来之,则安之。
对于人来说,最基本的需求便是衣食住行,在农村中,衣服都是土灰打补丁的,住的也相差不大,唯有饮食这块可以比较一下。虽然都是从土地中刨食,但刨食能力也是有强有弱的,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并且腿脚不利索,带着两个上学的孩子,能从土地中刨出什么呢?至于水稻棉花什么的需要大量人工的,是不需要想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几块菜地中种上一些日常的菜肴,养上几只鸡,这已经够忙的了。和其他的小伙伴一比,在家的生活是不如的,时常也会因此而感到不平,不过这都是暂时的,当长时间过了一种生活之后,也就习以为常,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仿佛生活就是这样。
家里的田地虽然有两三亩,可日常操持的不过几块旱地,都比较小,总共也就几分来地,这就是祖孙三人的口粮,不得不用心打理。菜地在乌塘边上,水源近,土地比较肥沃,是家里主要的种菜的地方,像什么豆角四季豆,茄子辣椒,萝卜青菜,莴笋韭菜之类是这块地上的常客,那时候几乎家家都有小孩在家,所以一些能生吃的蔬菜瓜果是很难等到成熟的,比如黄瓜、西红柿、菜瓜、香瓜、西瓜之类,收成没有保证,索性也就不种了,大家都种一样的,你不会惦记我家的,我也不会惦记你家的,省了许多烦心的事情。
至于屋后的地,前面有竹园和房屋,遮着光线,加上杂草杂树又多,即便栽些蔬菜,也没多少收成,有时种些山芋,有时种些豆角四季豆,或者种几颗南瓜,南瓜是极易成长的,且不需要多少工夫,只要存活,便牵藤长叶,遍地乱跑,只等开花长瓜。
除了上学之外,大部分周末和课余时间,不得不在这几块地上耕作,要么锄地,要么除草,要么施肥,要么播种,要么浇水,要么采摘,要么收割,总之是不得空闲的。
虽然只是弄三个人的日常伙食,总觉得忙不过来,地要弄,菜要种,水要浇,柴火还得弄,好在离山近,等到秋天的时候,到山上去耙柴,拿一个竹制的大箩筐,背在身后,将松树枫树栗树落到地上的树叶,用竹耙耙成一推,摞到大箩筐中,压实,背回,再去,有时也用镰刀砍一些小灌木小松树回去,砍成一段一段,晒干,当作柴火。
至于家边的枯枝落叶,自然是一点也不会浪费的,还有就是秸秆,什么黄豆的秸秆,稻草,棉花的秸秆都是很好的柴火,就是需要从地里拔出来,驮回来,要费一些力气。不过这些秸秆都是季节性的,一年也就一回,加上地少,这些秸秆很少很少,不足以燃烧一个年度。
饭桌上的饭菜,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相对而言,春夏的时候,尤其是夏天的时候,最为丰盛,先是四季豆,然后是豆角,茄子,辣椒,豆子,青南瓜,黄瓜,韭菜,几乎吃不完。有时候将豆角腌起来吃早饭,有时候将豆角用水煮一煮,放到外面晒干,成了干豆角,什么时候遇到肉一起烧起来,特别的美味。
辣椒多的时候等到都红了,就采集起来,洗干净,用剪刀剪成一片一片,撒上盐,用香油腌在一个罐子中,或者将辣椒连同蒜头大姜一起用磨子磨成辣椒糊状,放在陶罐中,做菜或者想吃的时候挖上一碗。到了下半年的时候,蔬菜变得单一起来,基本上就是青菜萝卜,要么是腌好的青菜萝卜,若遇上的什么节日,买点豆腐,支起一个炭炉,放在小锅中,来个青菜豆腐一锅烩,多加些油,便是极好的了。
除了地里种的,其实还有些野味,比如竹笋,比如蕨菜,竹园家里有,野笋更是到处都是,只要花功夫,总是会弄一些,不过笋子出来的时节,地里也比较忙,几乎没有时间来弄,也只拔一些玩玩而已。至于蕨菜,那都是山上的,每年春天的时候,正是蕨菜刚出头的时候,很是嫩美,从山上采摘回来,用水一煮,放在阳光下晒干,和干豆角一个样,和肉一起烧,也很是美味的,不过家里老的老小的小,也没法去弄,只能看着别人家吃。
等到我初中的时候,哥哥已经上了高中,已经不能每个星期回来,奶奶的身体也越来越差,除了菜地,其他的地也已经不能种了,而我,尽量每天回来拎个桶去浇水,但学校太远,有十里路程,走回来需要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时间,下半年的时候,天色越来越晚,也便不能到菜地去干活了,这家里的一切,都要奶奶一个人操持,洗衣做饭弄菜弄柴。而且每天早上要很早起来,准备饭食,不仅是早上要吃的,还有中午要带的,因为学校比较远,只能用玻璃瓶子装一些菜中午就着热饭吃。
要问为什么不在学校食堂打菜吃,这里面就不好说了,怎么说呢,那时候学校的食堂,饭是差不多够所有人吃的,但菜是远远不够的,大部分只够老师和一部分学生吃的,这一部分人差不多都是和老师有关系,然后呢,就没有了,所以绝大部分学生,除了家离学校非常近的,都是带菜吃的。还有一个原因,食堂打一份菜,看是什么菜,荤菜差不多是两块一块五,带点荤腥的是一块,就是最普通的青菜也要五毛,现在看来这这个价格自然是十分便宜的,不过在那个时候,还真是挺贵的。
平时在家里,一个学期也买不了几回肉,就是买豆腐千张豆干也是极少的,连养的几只鸡下的蛋都要卖掉换成零钱买些日常用品,哪有什么钱去买菜,就是父母搞船,还欠着一屁股的债,生活没有那么的宽裕。所以在食堂能吃到能吃得起菜的,都是不简单的人,带的菜都是自家种的,虽说也花了不少功夫,可不用钱来买的,种子是自家留的,肥料是人畜的粪水,只是偶尔要买些农药花些钱。
奶奶年龄越来越大,身子也越来越差,而担子并没有减轻,甚至说是加重了,就这样慢慢地耗尽了生命中最后的日子,在那个寒冷的夜里,走了,也可以说是为了我,加速将生命耗完,每每想起这个,心里很是内疚,然而,生活就是这样,总是有那些没有办法的事情,就算知道,又能如何?
奶奶走后,我便到家公家念书,相比而言,家公家这边的生活要好上一些,第一个,不需要去地里面去忙活了,第二个,就是饭菜要好一点,家公家在江边,而且离街不远,时常会买一些豆干和肉之类,也会有些早点,不过不是经常有的,相对在家的时候,频率要大一些。
家公身材高大,声音洪亮,因为年龄关系背略有些弯,凡事必然躬亲,不肯子女代劳,田里地里,水上陆上,事无巨细,一一料理。家婆清爽傲气,一身衣服浆洗笔直,话语不多。
常见的是端一个大椅子到门前的一小片水泥地上,当作桌子,家公坐在小板凳上,倒一杯酒,自斟自饮,菜倒是没有多少,一大碗豆角烧肉,一碗干子,或者一碗鱼,夹上几根菜,嘬上一口酒,然后讲讲以前事情,听得最多是打鱼的事,什么板罾,撒网,挂钩,什么胖头,鲤鱼,江猪,河豚,白条,有一二十斤,有七八十斤的,至于小鱼小虾,都是看不上眼的,说得我真是觉得不可思议,这七八十斤的胖头得有多大,恐怕比人也小不了多少吧,那么大的鱼怎么抓得住,家公又说用大钩子钩住的,好比杀猪用的那种钩子,很结实,上面放上肉什么的当饵料,放在深水去,自然有大鱼上钩。
我很好奇,穷追不舍,说河豚是有毒的,怎么吃呢?家公说,河豚把内脏挖掉,血放干净,就能吃了,肉很嫩,不过很少,有时候被舅舅们拿着玩。而家婆则是不发一声,就这样静静地吃完饭,去洗澡了,饭吃完后的洗碗之类大部分都由家公做。
家公家门前有一条小沟,小沟两旁,有大大小小的坑,坑里全是水,到春夏交集的时候,这个沟里和坑里就会有很多的龙虾,大大小小的孩子,手里拿着一根棍子,棍子上缠上一根线,线的一端绑上小青蛙蚯蚓油渣之类,往水里一放,不一会儿就有一只龙虾上来,一个下午,运气好点,都有一小桶的收获。拿到家里,用水养一养,去掉一些泥沙,再用刷子刷洗赶紧,将尾部的那根筋抽掉,放掉锅里煮开,放些生姜和盐,吃的时候,用碗倒些醋和酱油,拍几个蒜头切碎,再好就加几滴麻油,把龙虾一剥,放在碗里一蘸,就是美味了。大人们经常是要来几瓶啤酒,切一点卤菜,天南海北,胡吹乱侃,直至夜色降临。
而后,家公身体渐差,家婆越来越糊涂,我也便到了二舅家,早晚在家,中午在学校吃饭。二舅妈的饭菜相对于家公家要略显清爽一点,也比较合口味,时常菜蔬,经年不断,腌菜萝卜,天天都有,偶尔二舅会上街买些肉食鱼虾,相对而言,已经算是比较丰富的了。不过在学校念书,也不是时常都有时间回来吃饭,二舅妈有时田地比较繁忙,也没得工夫弄饭烧菜,中午时间不太凑巧,所以绝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学校打饭吃,到了初三,要上晚自习,更是如此了,只有周末才有时间回去。
在学校的饭菜怎么说呢,在食堂肯定是不比家里的,一大锅烩的,油又少,品相又差,如果和之前的学校相比,那还是要好点,不是说味道好点,因为也没有在破中的食堂打过菜,不知道味道如何,好在是可以吃上了,开始也是很难吃上的,后来和打饭的熟了点,打饭打菜就好多了,可以不用排队,只要有钱就可以的。虽然只过了年把,但家里的债务轻些了,加上交通方便,偶尔也直接到船上,弄些零花钱用,经济上比小学在家里就好上了不少,吃饭这块就宽裕了不少,一块的菜也就经常能吃上了,偶尔还会花上几毛在学校外面的小摊子前面,炸上几串,增加一下口福。学校的饭菜最大的特色就是固定不变,一年下来,也就那么几个菜,什么便宜就买什么,吃一两次还好,吃得多了,便觉得厌烦,记得有一段时间,每天都是香菇烧肉,听起来很不错的,肉只有几块,还是肥的,当然喽,香菇也没几块,分量上差不多小半茶盏,开始吃起来还觉得可以,吃到最后,看到就想吐,就着咸味,扒下一碗饭而已,直到今天,看到香菇,我还是耿耿于怀。
我是经历山里和水边的生活,要说在吃的方面有什么不同的,一时间竟然也说不上来,因为毕竟还是在一个镇上的,相距不算太远,风俗还是差不多,饮食也几乎相同,要硬说有什么不同的话,细细想来,还是有一些的。
第一是鱼虾方面,山里虽说也有鱼塘,过年都是要分鱼的,可也就分那么一次,一年中吃到鱼虾还是比较少的,除非过年过节上街买一些。而在水边,鱼虾得来要容易得多,上街买是一个,还可以到水里去钓,因为长江不是一家的,谁都可以钓,不像家里的鱼塘,是禁止人钓鱼的。
第二个,算是水果,山里相对来说,水果要多一些,即便是家里,桃子,杏子,枣子之类还是比较多的,山上还有些野柿子,毛栗,山楂,萌子,野果之类,每到成熟的时候,可以大饱口福,而水边就很少了,尤其是萌子,现在称作是野草莓,初夏的时候,挂满植株,红艳艳的,采上一把放到嘴里一嚼,鲜甜的汁水在口腔里一直流到胃里,好不过瘾。
还有一个差不多就是山芋了,在水边也种山芋,可比起山中,可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在山里有时候山芋竟然成了主粮,我是没有遇到那个时代,但吃过的山芋也不算少了。一般情况下,快到下霜的时候,正是挖山芋的时节,将山芋藤全部拔掉,露出土地,用锄头小心地挖着埋在土里的山芋,一翻一撬,三两个山芋便从土里冒了出来,敲掉土块,将山芋放到箩筐之中,如此重复,将所有山芋全部挖出,当然也有不凑巧的,将山芋挖断了的,这种山芋一般单独放在一块,要优先吃掉,不然就容易坏了。
挖完山芋,接下来就是吃了,最容易的是洗干净了,切成块,放在锅里蒸,或者放在粥里一起煮,也就是山芋粥,从收获山芋开始,一直到来年的春上,山芋变成餐桌上的常客。蒸山芋不能说好吃,也不能说不好吃,但吃多了肯定有些反感,可这东西却是饱腹的很,遇到荒年,稻米少的时候,这山芋还就救了命。
山芋的吃法很多,蒸是最容易的,小孩子大部分都喜欢在饭烧好之后,乘着锅洞里还有些死火,放上一两个山芋,等到饭后一两个小时,死火的热量将山芋烤的皮焦肉嫩,喷香喷香,就连那个焦壳也如锅巴般有味。
过年的时候,买不起糖的,把山芋切碎放到大锅中熬煮,熬着熬着,糖就出来了,不过这个过程还是蛮长,熬出来的叫着糖稀,粘稠粘稠的,如蜂蜜一般,乘着热,浇在炒好的米上,捶打成一个大饼,然后切成一条一条,在将一条切成一片一片,这就是切米糖了,在农村,每当过年的时候,会弄上一些,不过现在已经没人再弄了,太费功夫了。还有一种过年的零食,也是山芋做成,叫着山芋角,将山芋去皮,蒸熟,然后捣成泥装,用酒瓶之类擀成一块块的圆形薄饼,如果追求更好的口感,撒上一些芝麻,将这些擀好的薄饼放到太阳底下晒干水分,等到半干不干的时候,用剪子剪成一片一片,继续晒,直到水分全干,然后将晒好的山芋角放到大锅中抄,就像抄花生那样,放沙子,仿佛翻炒,直到颜色变得褐黄,一扳就断为止,这时候,这个山芋角就算成了,香脆可口,比起现在的薯片也不承多让。
在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荒年,大部分的山芋还是会变成山粉,将收获的山芋洗净,直接捣碎,越碎越好,然后将碎渣放到一块纱布中,纱布下面是一口大缸,反复冲洗、揉挤山芋渣,直到揉不出白色的浆水为止,浆水随着水就到了大缸之中,等到沉淀完成,倒掉上面的水,底下的白色浆糊就是山粉浆了,挖出来切成块,放到阳光底下晒干,就成了粉状的山粉了。
山粉可以作为调料,可以做成粉丝,甚至可以做成菜,我最喜欢的一个菜就是用山粉烧肉了,肉的油腻全部被山粉吸去,吃起来油而不腻,山粉吸了油又是很有嚼头,简直是绝配。当然不光是山芋,就连山芋藤上的山芋藻也是夏日的一道下酒菜,新鲜的山芋藻,去叶,撕皮,脆嫩的茎干,在锅中稍微一挑,放上几片切好的红椒丝,放点香油和盐,就成了,青是青,红是红,吃到嘴里,脆甜多汁,很是回味。
后来到了高中,几乎都是食堂了,高中的食堂不比初中,种类上要多出许多,有大荤,有小荤,有素菜。大荤多是鸡腿,板鸭,粉蒸肉,山粉烧肉等,小荤也就是素菜加些肥肉之类,素菜大部分是大白菜萝卜土豆冬瓜之类比较便宜的菜。虽然菜的种类多了,可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竞争比较激烈,你想,几千个学生,同时放学,食堂就那么一两个,窗口就那么几个,不花费一些力气,断然吃不得安心的饭菜的。
当然,其实还没有听说谁吃不上饭,只是要花很多时间罢了,不过好菜,比如大荤,那是真的需要真刀真枪的抢的,谁抢到了就吃上了,谁落在后面,就没有了,至于素菜,那肯定是有的,不过味道如同嚼蜡,只有些咸味,勉强可以将饭吃下去。
如果手上零钱较多,那么另当别论,学校外面有很多小餐馆,花上四五块钱,炒一个小菜,饭是随便吃的,也不需要那么挤,不过前提是有钱。一般情况下,逢着周末,而且又不回去,手头上还比较宽裕,就邀上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到外面的小餐馆加一加餐,吃个饱,也算是犒劳自己了。
等到了大学之后,才发现食堂也可以如此的精彩,价格公道,品类繁多,全国各地的风格应有尽有,各种吃法之前是见也没有见过,什么铁板烧,什么瓦罐汤,什么拆骨饭,什么煲仔饭,什么麻辣烫……各个食堂之间,可以自由品尝,而且最重要的地方是不用抢,总是会有的,有时候那么多的窗口,竟然没什么人,想吃什么马上就可以打到,简直不能想象,要是在高中,估计做梦都会笑醒。
环境变好了,食物丰富了,而人却变得懒了起来,早饭经常是不吃的,除非早上有课,不然睡到半上午,早饭午饭一块解决了。如果对饮食没有太多的讲究,在食堂就可以吃上一个学期也不用换地方,当然,越是到了外面,见着新鲜的东西,不免要尝试一番。
外面一条街大半是饭店,全国各地的饭馆都有,比起高中那会的小餐馆,那是要高档得多,这饭馆之中最多是川菜,说真的,之前从来没有吃过川菜,第一次吃的时候,觉得竟然还有这样的菜,鱼居然可以和酸菜一起烧,味道还挺好,肉居然可以豆芽一起煮,真是太神奇了,就是辣椒有些多。像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口水鸡,拔丝香蕉,京酱肉丝,干锅鸡什么的都是第一次见到,这也不能怪我,十几年都在一个小地方,怎么可能见得到这些菜,要不是出来,还不是中国的饮食文化这样的源远流长。
毕业之后,到了江浙一带,饭食上又是很大的变化,这块最大的特色是——甜。无论什么菜,糖都是必需品,几乎没有一个菜不是甜的,这让我很是头疼,感觉天天都在吃糖烧肉,十分的不爽。除了甜,还有一个特点是分量少,无论是在家里,家公家里,二舅家里,初中食堂,高中食堂,还是大学食堂,分量一般不会少的,可到了这边,发现每一个菜分量都是出奇的少,碗碟都是很小的,仿佛这边的人都不需要吃饭一样,一点点就够了,这很是奇怪。除了少,还有一个不能忍受的是——贵,原以为学校外面餐馆已经够贵了,到这里发现,一个快餐也比学校外面的餐馆贵,而且没什么内容,要不是控制得当,恐怕钱还不够吃饭的。
后来又到了江西的赣州,终于不甜了,但是又出奇的辣,像学校里也有辣的菜,可比起这里原汁原味的辣,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这个辣不是一般的辣,是忍受不了的辣,一份菜中,尖椒要占一半以上,仿佛辣椒像不要钱似的,每个菜中都是。刚开始的时候,我的胃每当吃饭的时候就像受了一次刑一般,火辣辣的难受,然而时间是一剂良药,慢慢的居然也就习惯了。
在赣州最好的美食,莫过于橙子,由于自然独厚的地理环境,这个地方特别适合橙子橘子柚子的生长,当然还有杨梅,不过杨梅我不太喜欢罢了,这里的橙子汁水很多,很甘甜,关键是新鲜便宜,一块钱一斤的大橙子你见过吗?每次空闲的时候,就跑到菜场,花上十几块钱,拎上一大袋子,尽情享受,也算是弥补了辣椒带来的恐惧。
随着时间的变迁,食物越来越丰富,鱼肉之类也变得平常起来,胃也变得刁了起来,吃什么都觉得没有味道,再也找不回小时候吃东西那般香了。一来吃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大棚生产的,用化肥农药,长得虽然好看,却没有什么味道。鱼肉都是饲料喂大的,没有那种吃粮食满地乱跑的鸡鸭的质量了,说起来丰盛了,实际上无论是口感,营养还是安全远远不能和以前相比。二来天天鸡鸭鱼肉的,习以为常,已经没有那种期待的感觉了。
现在想想还是自家种出来的东西,吃起来比较可口,毕竟有一份汗水和安心在里面。但时光一去不复返,那样的日子也不会再来,餐桌上每天都有那么几碗菜,不管怎么样,还是要吃的,还是要感谢土地,让我们有吃有喝的。
标签: 梦见摘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