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专栏:文/ 孙延宜(山东)
我喜欢马,今略说一下“马虎”等四个与“马”有关的词语的由来,与读者同乐。
马虎
?“指鹿为马”的故事妇孺皆知,殊不知,还有一个牛“指马为虎”的故事呢,这也就是“马虎”一词的由来。
据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十一·牛犊》载:“楚中一农人赴市归,暂休于途。有术人后至,止与倾谈。忽瞻农人曰:‘子气色不祥,三日内当退财,受官刑。’农人曰:‘某官税已完,生平不解争斗,刑何从至?’术人曰:‘仆亦不知。但气色如此,不可不愼之也!’农人颇不深信,拱别而归。次日牧犊于野,有驿马过,犊望见误以为虎,直前触之,马毙。役报农人至官,官薄惩之,使偿其马。盖水牛见虎必斗,故贩牛者露宿,辄以牛自卫;遇见马过,急驱避之,恐其误也。”
这段文字说的是,一个农夫赶集回来的路上,碰见一个道士,道士告诉他:“你气色不好,三天内会杀财,还可能受点小刑罚。”农夫不解地问道:“官府的税已经交了,我也不喜欢与别人争斗,刑到底能从哪里来呢?”道士摇摇头说:“我也不知道,但是气色如此,不可不防!。”农夫不相信,转身回了家。谁知,第二天,农夫在野外放牛时,恰好有送信的马路过,牛以为是老虎,上前触之,结果马被顶死了。农夫不但赔了钱,还被官员打了一顿。
原来,水牛见老虎必斗,如果有马路过,也经常会认识错误,将“马”当成“虎”。指“马”为“虎”,乃牛“粗心”所致,故有“马虎”一词。现在,“马虎”常用来形容人做事草率;敷衍;疏忽大意;不细心等。
马大哈
已故相声界泰斗马三立生前曾说过一段《买猴儿》的相声,由此催生了“马大哈”这个词儿。
《买猴儿》讲了这样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说是有一个差不多先生名叫马大哈,办事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尽管当了领导,他依然因循陋习。都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马大哈先生的领导及下属都和他犯一个毛病,什么事差不多就行,马马虎虎就过去了。
话说有一天,马大哈所在的百货公司缺货了,要报请上级批准到天津市东北角买五十箱猴牌肥皂回来。马大哈于是向上级提出申请,并在《申请书》上写下:“到东北买猴50只。”上级接到申请后,连看都没看一眼,就大笔一挥给批了。
领导的决策自然有他的道理,就算下属觉得再不合逻辑,也得竭尽全力执行。只是这猴子确实不好买,怎么说它也是国家的保护动物啊,哪能说让你买就能买得到呀。经过多方洽谈,又经历了一系列手续,50只猴子终于采购齐了。
当采购员将这50只猴子运回百货公司的时候,全公司一下子都热闹了起来。为了制服这50只猴子,百货公司乱作一团,上演了一场笑料百出的闹剧来。
这个相声一经播出,人们立即在生活中找到了形形色色的“马大哈”。于是,那些事事无所谓、差不多就行、丢三落四、马马虎虎的人便被称为“马大哈”了。
露马脚
一提起“露马脚”的由来,大都会认为与朱元璋的夫人马氏的一双大脚有关,其实不然。
早在明朝以前的文献中就已经有“露马脚”一词了。如元杂剧《陈州粜米》:“这老儿不好惹,动不动先斩后奏,这一来怕我们露出马脚了。”再往上溯,北宋《续传灯录》:“佛手难藏,驴脚自露。”这里“马脚”变成了“驴脚”。
据《朝野佥载》记载:”唐杨炯呼朝士为麒麟楦,或问之,曰:‘今假弄麒麟者,必修饰其形,覆之驴上,宛然异物,及其去皮,还是驴耳。无德而失紫,何以异是?’”这里杨炯以“假弄麒麟”作比,斥责“朝士”弄虚作假。所谓“假弄麒麟”,是古代一种民间游戏。在节日庆典之时,将描绘好的麒麟皮,装饰于驴或马身上,用以助兴。但马脚或驴脚难以包装掩饰,耍弄起来,难免露出马脚或驴脚来。
这就是“露马脚”的出处。麒麟本来珍贵无比,马或驴自然难以相比,露出脚来自然不雅。现用来比喻隐蔽的事实真相泄露出来了。
拍马屁
拍马屁,顾名思义,就是指拍马屁股的行为。关于它的由来,与蒙古族的生活习惯有关,有以下三种说法。
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善于游猎。蒙古族人家以有“骏马”为荣,所以,谁家养了一匹好马,周围的邻居都会前来观看,很多人忍不住就会在马屁股上拍上一拍,然后称赞一番。这便是“拍马屁”由来的一说。
二说是指两个蒙古族人牵马遇见,会互相拍一下马屁股,表示尊敬或打招呼。
三说是蒙古族的好骑手为了骑乘烈马,会事先在马屁股上拍拍,以示亲昵或让马感到舒服,然后才跳上马背。
由此可见,“拍马屁”在蒙古族人那里是“示好”的一种表现。蒙古族人统一中原后,“拍马屁”一词不胫而走,尽人皆知。但后人却用它来比喻人不顾客观实际,专门诌媚奉承、讨好别人(上司)的行为了。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标签: 虎和马合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