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白话文!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白话文)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这是阿难纪录下来的。阿难问佛说:有人因为侍奉(修行)佛陀道而得安乐吉祥;有的人因侍奉(修行)佛陀道而家财衰耗。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希望佛世尊能广泛的说一下。佛告诉阿难,有的人修学佛道是跟随高明的师傅,受戒律以后能善于守护。勤奋修学自己所得来的。早上晚上恭敬礼拜老师,点燃灯烛修行到很晚,尽管斋戒却不觉得受束缚。内心常能欢喜,所以善神拥护他,不论做什么,他都很顺利。所作的都能有所增益。这种人受到天龙鬼神的尊敬。长久下去必然能够入道。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才称为佛的弟子。而有的人修学佛道不能遇到好的老师。不能明了经书、教法的本意。结果意志信心不坚定。尽管也受戒律,但是他们的戒律是有违害的。他们没有什么好的言行举止,也不能安定身心,不会晚上修行到很晚,也对老师没有恭敬。常常怀恨、嗔怒、恶言相向、口出恶言、谩骂不止。不能持六斋戒、喜好杀生。不尊敬佛教经典,把它与杂物秽乱堆积。或者把它放在淫乱、交媾过的床上。或者到处乱放。就如同尘世间的书籍一样。有了疾病也不能忆念佛陀,找巫师卜问,祭祀邪恶鬼神,善神远离,不拥护他。妖邪跟随,恶鬼聚集,所以他们家境衰耗,不得安乐。这种人活着的时候不是佛的弟子,死了以后进入大地狱受各种苦报。神魂痛苦的溢于言表。
凡夫们因为困惑而思维不懂,自己所作所为没有功德,还去埋怨天地神明不灵验。指责圣人的过错,说天地不公平。这是非常愚痴的,所以只能堕落三涂。本来人能得道,都是从善法中出生,言论教授能控制自己的身、口、心所作。就像善于做铠甲的,穿了铠甲不害怕兵器伤到自己。善于造船的能渡过大河。能坚守信仰的,家中自然安稳。现实生活中吉祥如意,来世也能富饶多才。是自己的所作招徕的福报。并非是神仙赐给的。如果有人没有坚定的信仰,不能持守戒律。来世之时,更不会守戒律。善恶果报如影随形,不要有所怀疑,自甘堕落恶道之中。进入恶道想再出来就困难了。真诚的相信不去违犯,就可以处处安稳快乐。佛所说的都是真实的,不会欺骗你们。佛出世,难得遇见,轮回中得到人身也很困难。阿难,你现在侍奉我,照料我的起居饮食,是因为往世的福报大。你应当常忆佛恩,助佛宣化。广造福田,修行而得度脱。所到之处没有忧虑灾难。阿难又问:有人自己不杀生,却让别人杀生,这样的罪过有多大?到底有没有罪?佛说:教唆别人杀生比自己杀生的罪过还要大。为什么呢?往往作为奴婢下人的,杀生的时候没有杀生的想法。是被主人或者上司逼迫,不得已而为之。不是自己本来意愿。教唆别人杀生的,明明知道自己杀生过错,却指使别人。私下里谋害,却想嫁祸他人。欺骗世尊、老师、长辈。违逆自然规律。这样的罪报非常大,怨怼相报没有休止。世世代代不能断绝。堕落地狱之中,从里面出来,轮回畜牲道。被宰杀后偿还人家。都是因为前生恶意杀害众生,阴谋残害他人。没有慈悲心,见到杀生的,内心欢喜。就好像是自己杀生一样的快乐。罪恶就是这样的。
阿难问佛:尘世间的人及其佛弟子,看不起自己的授业师傅,恶意攻击自己的师傅,诽谤有道德的人,这种人的罪业是什么样的?佛说:阿难,本来呢,人都应该喜爱别人的德行。爱慕别人的良善,不可以去嫉妒有德者。恶意攻击自己的老师及其有道德的人的,与恶意攻击佛陀的罪报是一样的。你说万箭穿心的滋味好受吗?阿难说:很痛苦啊,世尊,很痛苦。有人恶意攻击老师和有德者,他的罪报比这还要痛苦。作为徒弟不可以轻慢自己的老师和有德行的人。对待有道德的人,应该像对待佛一样恭敬。不能嫉妒毁谤他。守得住戒律的大德,能感动天龙鬼神。他们对他非常尊敬。宁愿投身到火中。拿刀割自己的肉。也不能嫉妒毁谤善根大德。诽谤大德罪过非常大,你应该谨记在心。
阿难问佛:做老师的夸大徒弟的罪,而喝斥他吗?如果这样做了,这个老师有没有罪?佛说:不可以的,师徒间的关系是牵连不断的,随顺因果的。应该相信把别人看得比自己重要,自己所不喜欢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去做。弘扬推崇礼节戒律,要有方便善巧。要和顺真诚而且不相违怨。师徒之间的关系非常真诚博大。老师要像个好老师,徒弟做个好徒弟。不能互相诽谤求全责备,不应嗔恨,不耍阴谋。即便心里升起一点的不满,堆积起来就会引来祸患。我看世间的凡夫、恶魔、出家者等等,师傅不像个师傅,徒弟不像个徒弟,都互相学习邪恶行径,而不愿意去正修行。破坏善法修行,乐于尘世间的行业。不计无休止的积累财富,导致丧失身命。死后堕落恶道生在饿鬼畜牲道。没有一刻能清醒地思维解脱法。更不用说念佛报恩了。你应当受持经书戒律,为别人做修道的表率。道法不可以不去学。经书不要荒废掉。善事一定要去做。修行善法的人,德行普被,能安稳身心、离苦得乐,超脱生死。见到贤圣不应该怠慢他,见到做善事不应该耻笑他诋毁他。不能因为别人犯了小过错,就去夸大其词说他的罪过大。不遵循善法,不顺从事理,这种过错非常大。遭罪求福都是可以实现的,应该谨记在心。谨记在心。阿难又问佛说:末法世时,众生生到魔界当中是有根源的。有的人家寻求身体语言的烦恼的解脱。应该如何做?佛回答说:作为佛弟子,虽然有各种因缘能受持戒律不去违犯,真诚信奉,畏惧恶道轮回,谨慎做事,皈依三宝。孝顺父母,所作的都是善的。不去思考狂妄言语,心口合一。善巧方便,做什么事情都能办得到。随顺做世间的事,而一点也不贪恋其中。
阿难问佛:什么样的事情称作尘世间的事?什么样的想法是尘世间的想法呢?佛说:作为佛弟子,能公平的贩卖交易,测量用的工具:斗(测量散碎固体的器具)、称(测重量的器具)、尺(测长度的器具)等等,应用时能公正合理。不欺诈别人。葬礼、搬迁、婚姻、嫁娶等等这些,都是尘世间的事。作为佛弟子,不能起心动念,求神问卜、画符写咒、祭祀妖魔鬼神。及其推算否极泰来。受持佛的五戒。这样的有福德的人不会趋吉避凶。有什么作为都会告知父母、师傅、佛菩萨。做什么都没有不吉利的。戒律守护的好的人,诸天龙鬼神护法众,没有一个不恭敬他的,不臣服于他的。这就是因为戒律清净而尊贵。所到之处吉祥如意。修行人达不到这个境界,就是因为自己有心理障碍。善恶都是发自内心的,祸福果报都是自己造下的。就像影子一样跟随你;就像声音一样从你嘴里发出。天空大的无所不覆盖;地大的没有什么不能承载。修行戒律的人顺应自然规律,天龙鬼神都拥护他,所到之处都能感动。有天赐予的功德,贤圣赞叹。不能计较福德大小。聪明的人通达道理,即便丢掉性命也不去做邪恶的事情。所以善能通达佛法要义。能得解脱道。阿难听到佛陀所说,站立起来,整理好衣服,五体投地,礼拜世尊。说道:我们这些人有福报,能亲近如来,听闻佛法。这种恩德普遍广大,慈悲怜悯一切众生。为未来的众生造下福田,使得他们有机会脱离苦恼轮回。佛说的话非常的真诚。然而相信的却很少。这些罪业深重的众生互相诅咒,大多信奉鬼神,远离善法,趋向恶道。因此天人道数量渐渐减少。地狱渐渐充满。是非常让人惋惜的啊、悲恸的啊。乃至相信的人也就两三个。世道衰落到这种地步。佛涅磐后留下经法,很少有人依照经法修行的。人们多巧变鬼诈。越发的堕落,沉沦恶道。哎!多么让人惋惜啊。他们以后能依靠谁啊!希望世尊为了以后的佛弟子,常留世间不入涅磐。
阿难因此而说长句说:佛陀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拥护者,恩德广大,慈悲普覆,请您为了利益未来末法众生,而不要提前涅磐。我真的为那些不能通达菩提的众生悲痛。他们懵懵懂懂,不辨真伪。尽管佛陀的说法之声,遍达三千大千世界。他们为什么不能听闻?五浊恶世的众生们,自甘堕落,颠倒因果。不相信世上有佛,自己执著造作恶业,命终之后轮回地狱中,刀剑割截身体。因为仰仗祭祀鬼神的名义而杀生。大锅里的汤水滚沸,受罪的众生受罪其中。娇纵淫逸的人们死去后,堕入铜柱地狱,忍受大火的焚烧。诽谤有道德的清净修行者的人,死后堕入拔舌地狱,承受铁钩钩耙其舌的痛苦。
饮酒丧失礼节,胡言乱语,举止不当的人,死后落入烊铜地狱,遭受热铜浆灌口。即便以后处离地狱,生在人中也是愚痴、举止失态。不好杀生的人能得长寿命,没有疾病侵袭,健康快乐。不偷盗的人能大富贵,钱财常常丰饶。不淫荡的人身体滑爽香洁。白嫩光鲜犹如鲜花。真诚而且不欺诈的人,被别人恭敬承奉。不饮酒的人来世聪明伶俐,受别人尊敬。五种福德殊胜圆满,可以往生天人道中。在天人道轮回百千万倍,对法的真理分外晓了。
痴愚的人不能分别善道恶道,纠察贤圣的过错,诋毁正修行者的过失。死了以后堕入无择地狱,铁刀轮常在他的头上切削,求死也不可以,要生也不可以,没多久就切的不成样子。长矛和刀戟刺穿他们的身体,躯体都刺的不成样子。蒙昧不知道事理,邪恶的思想常困扰着他。辗转轮回到各个道中,有时变成畜牲禽兽的形象,被别人宰割,拿自己的肉来偿还以前的冤仇。胡作非为堕落恶道,想要寻求出离都有困难。人身很难修行得到,佛法更是难以听闻到。世尊为了庇佑终生而受到别人的尊重。宣扬流传清凉的修行道路,使得以后的众生能依照着去做。佛陀因为哀悯我们这样的受苦众生,而显发自己的智慧,因为慈悲呵护流转的众生,开示觉悟指导修行方法,修行的人依靠种种修行而能究竟解脱。有福德的人经常回向,见到真谛也不会快乐忧愁。自己明了安稳仁慈圣贤的修行方法。种下栽培涅磐的根基。这种恩德慈悲没有比佛做得更好的。
佛陀显现出威神光明,希望所有人能够内心安稳清凉,以自己的智慧到达解脱的彼岸。把自己的修行方法宣传到更远的地方去(三千大千世界)。没有彼此的分别,互相关怀,共勉佑护,流传解脱的方法。我们这些跟随佛陀的人,很幸运,舍离了十二因缘轮回法则,所以高高兴兴的礼拜供养,全身心地皈依至高无上的老师(佛陀)。
阿难礼拜完唱颂完以后,在旁听闻的修行者得到了三果阿罗汉(不还果),内心豁然开朗。坚定了修道的信心。清凉的解脱法音流传到十方。流转各地示现修行教化众生。就像度人过河的桥梁一样。国王、大臣、百姓、天人、龙王、鬼神等等,听到佛陀讲说的话,阿难所作的长句,悲喜赞叹,感慨万千,礼拜佛陀及其阿难,谨记在心,欢喜离去。
愿以此功德,回向一切有情,愿诸众生获安稳,一切愿望皆成就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佛教经典是什么?
佛教经典浩如烟海,统称;藏经,俗称;佛经,也叫《大藏经》,一般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 经"是指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条。"论"是佛陀的弟子们在学习佛经后所得的心得。
主要有:
阿含部
《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佛说斋经》 、《佛说法灭尽经》
《佛说戒香经》 、《玉耶女经》、 《佛说九横经》 、《佛遗教经》
《增壹阿含经》
折叠 方等部
《佛说阿弥陀经》、 《观无量寿佛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 佛家《佛说八部佛名经》
《后出阿弥陀佛偈经》、 《银色女经》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佛说八阳神咒经》
《佛说八吉祥神咒经》、《八吉祥经》 、《八佛名号经》 、《佛说十吉祥经》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维摩诘所说经》
《佛说八大菩萨经》 、《六菩萨亦当诵持经》 、《长者法志妻经》 、《佛说大方等修多罗王经》
《佛说转有经》、 《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 《盂兰盆经》、 《浴佛功德经》
《造塔功德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 、《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 、《右绕佛塔功德经》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 《佛说大乘稻杆经》
折叠 般若部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说摩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折叠 法华部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萨昙分陀利经》 、《佛说法华三昧经》、 《无量义经》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普贤十大行愿》
折叠 涅盘部
《佛说济诸方等学经》、 《大乘方广总持经》
折叠 密教部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 、《佛说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文殊问经字母品第十四 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胜幡璎珞陀罗尼经》 《佛说延命地藏菩萨经》
折叠 经集部
《佛说譬喻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七梦经》 《犍陀国王经》
《佛说沙曷比丘功德经》 《佛为年少比丘说正事经》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 《佛说进学经》
《阿世王问五逆经》 《佛说出家缘经》 《佛说末罗王经》 《佛说摩达国王经》
《佛说梵摩难国王经》 《佛说越难经》 《佛说呵雕阿那经》 《佛说耶只经》
《佛说摩邓女经》 《五母子经》 《佛说龙施女经》 《佛说老女人经》
《佛说无常经》(附:临终方诀) 《采花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经》 《佛为阿支罗迦叶自化作苦经》 嗟{革蔑}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
《布施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 《慢法经》、 《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佛说孛经》抄 《佛说妇人遇辜经》 、《长爪梵志请问经》、 《无垢优婆夷问经》
《随念三宝经》
折叠 杂部
《佛说八大人觉经》 、《四十二章经》
折叠 律部
《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戒消灾经》 、《佛说菩萨内戒经》
折叠 其他部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赞僧功德经》
此外不同的法门主要受持的会不同,比如净土法门主要受持《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佛说阿弥陀经》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往生净土论》简称五经一论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是真经还是伪经
一、先看是否收於大藏经
《佛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後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收於大正藏经集部类,经号T0492。
大藏经由历代祖师大德编纂、考证而成。
因此,收於大藏经内,且未被列为“疑似部”,多视为真经。
二、次读经文
佛答阿难,“为何有人事佛得富贵谐偶者,有衰耗不得谐偶者,云何不等耶?”
佛告阿难,“有人奉佛,从明师受戒,不失精进,奉行所受。朝暮礼拜,恭敬燃灯,斋戒不厌,心常欢欣。善神所护,所向谐偶,百事增倍,为天龙、鬼神、众人所敬,後必得道。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
“有人事佛,不值善师,不见经教,信意不坚,亦有戒名,违反正律。既无形像,亦不烧香烧明作礼。恒怀瞋恚,恶口骂詈,六斋不持,杀生趣手,不敬佛经…(略)”
“佛语至诚,而信者少”。
本经道理浅显,但要做到却极难。
事佛,信心坚定,身心一致,方为正道。
供参~
佛说?“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是什么意思?
这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中的一句,意思是说,世间一切事事物物本来都是能够顺利作为的,但大家行事中往往很多不如意,这就是世间人分别妄想的意识心所造成的。也因此说诸相无碍众生,实著相心障碍众生。
在佛教公案里有个故事禅师闭关感动天人每天送饭
唐朝有一位道宣律师,是彭祖的后代,吏部尚书钱申的儿子。他的母亲有一天梦到一轮太阳投入自己的腹中,就这样,便怀孕了,不久即生下道宣律师。律师自幼就和别的小孩不同:生而好礼,正视听,肃容仪,天性严正,真是希有难得。道宣律师从小就勤诵经书,长大以后,正式拜师求学,只要是有学有德的大师学者,无论多远,他都一定前往参拜求授!于是外通百家诸子之说,内洞佛教戒定慧三学。十七岁正式出家,对于佛教的戒律,更是研究透彻,并能自然而然的持守精严,不论在顺境或逆境都是一样,因此他高洁的品格所流露出来的气习就如莲华的清香一般;而他的智慧之光,更如火炬高悬,照彻了整个阳世与幽冥。他为了保存并发扬佛法,一生著述不断,尤其精研律藏,把戒律幽深精微的精神意旨全部发掘出来,而使深奥难懂的“七聚”、“五篇”戒本豁然明朗。总之,道宣律师的德行超於三界之外,道业为所有含识所共尊重,因此感动了诸天神,自动时常的护卫在他人有戒德者,感动诸天,天龙鬼神,莫不敬尊”,此句唐朝道宣律师的故事可以作证,这是真的,史传上有详细记载。道宣律师是律宗始祖,当年在终南山修行,戒律精严,感动天人供养。他日中一食,毗沙门天王子每天中午送一钵饭供养,这真正是“感动诸天、天龙、鬼神。”
当时法相宗祖师窥基大师,他是玄奘大师的学生,也是位了不起人物。有一天窥基大师经过终南山,顺道拜访道宣律师,道宣律师听到这个消息很欢喜。窥基大师学问好,讲经说法一流,他以为窥基大师对于戒律疏忽,不太重视,所以他想以天人送供养来感化窥基大师。哪里知道谈话过了中午,也没有人送饭给他们吃的左右。
道宣律师曾经到山西清凉山境游访,一天走到五台山之一的中台山,刚好日暮西沈,律师便歇了下来,找了个僻静的地方敷座打坐,不久入了禅定。这时有一天界童子来到他的身旁侍立,律师出定后就问他说:
——“你是什么人?”
童子答道:
——“我的名字叫玄畅,乃是天界之人,奉了帝释天的命令,来此五台圣境巡视,因此特地赶来侍侯。”
律师便说:
——“依据《华严经》上的记载,这五台山乃是文殊大士应化的道场。但是现在我只看到一片起伏的丘陵,以及和世间一般的草木,宛如平凡人所居住的地方,那里有什么圣人的境界呢?”
童子回答道:
——“大圣境界,并不是凡夫和二乘之人所能够明白的。我只是一个凡夫罢了,您则是二乘境地的修行人。如果我们用有思维的分别心来求不可思议的境界,那是绝不可能的。你难道没听说过:本来一种法并无两样,但是三个人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有着各各不同的所见和分别了吗?要知道随着各人不同业报而生得的眼睛各不相同,因此所见便自然有别。我实在的跟您说:我现在所看到的这座山,完全是碧绿清澈的琉璃颜色,在诸山的中间,都有宝林间杂着,发出了焕耀光明,无论白天夜晚这些光耀都在闪烁相映着。至于问到文殊菩萨究竟住锡在什么地方,这就不是我的能力所能得知的了。”
说完这番话后,童子就隐去了,再也不出现了。到第二天中午天人又按时送供养来了,道宣律师就问:‘昨天中午你为什么没有送供养来?’天神说:‘昨天有大乘菩萨在山上,满山都是护法神,我进不来。’道宣律师听了冒一身冷汗,生惭愧心,知道自己错了,小看了别人,高抬了自己。 我们读《华严经》,知道真的入华严境界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窥基大师持戒比道宣律师清净,道宣律师持的是律仪戒,窥基大师持的是定共戒、道共戒,这两者不一样!窥基大师可以和光同尘,永远保持真诚、清净、平等,戒行圆满了。道宣律师虽然持戒精严,还小看别人,还要做出样子来感动人,还有这个念头就错了,心不清净。所以,不是道宣律师感化窥基大师,而是窥基大师感化了道宣律师。(节录自《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乾封二年冬天,道宣律师在长安西明示寂。当时在位的穆宗皇帝特地制赞说道:
“代有觉人,为如来使,龙魔归依,岳神奉侍。 声飞五天,词惊万古。 金乌西沉,佛日东举。稽首归依,肇律宗主。”
听僧人讲,如何鉴别是正法还是外道?
自己正,才能鉴别别人是正是邪。
-----
佛说演道俗业经
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菩萨无数。四辈之众。天龙鬼神阿须伦会。
时给孤独氏与五百居士。出舍卫城行诣佛所。稽首足下却坐一面。叉手问佛。居处治家财有几辈。出家修道行异同乎。当奉何法疾成无上正真之道。复以何宜化众生耶。
佛言。善哉问也。开发曈曚将来学施。
佛言。财有三辈。一曰下财。二曰中财。三曰上财。
何谓下财。有人治产积聚钱财。不敢衣食不修经戒。不能孝顺供养二亲。不乐随时给足妻子。欲其消息充饶饱赐。奴客徒使衣裁蔽形食系口腹。抱愚守惜如蜂爱蜜。不信先圣不奉高士沙门道人。不好布施种福为德。心自计常不虑对至。合者必散祸福自追。贪慕身地不觉恼恨。咄嗟没过入泥黎门。其身缘食四大虺盛。神寄其中假号为名。羸弱犹化危脆不固。不解非常倚世之荣。心怀万忧谓亦长生。心存吾我不达悉空。三界尚虚况人物乎。汲汲迭惑贪淫嫉妒。如斯行者。
奉养父母安和至心。出辞还返不失颜色晨定暮省小心翼翼。念二亲恩而无穷极。给足妻子应时衣食。恩情归流与共同欢。妻子如是也终无私行。瞻视奴客眷属徒使不令饥乏。不信死后当复更生。谓死灭尽归于无形。供孝所生念乳养恩。给足妻子恋恩爱情。瞻视仆使欲得其力。不能奉敬沙门道人。不肯行善布恩施德。后当得福与众殊特。是谓中财。佛于是颂曰
常能念乳养 孝顺供二亲
给足其妻子 随时不失节
奴客及徒使 慰劳不加恶
下侍皆顺从 遣行不违教
不信后世生 闻之惊不喜
自计身有常 长存不终亡
三界如幻化 当识此辞章
己所为罪福 从本而受之
佛复告长者。上财业者。谓其人若有财宝能自衣食。孝顺父母不失时节。恒瞻颜色不令怀戚。出不犯禁入不违礼。造行清白不使污染。恭敬尊长谦逊智者。启受博闻等心不邪。下劣贫厄咸蒙仗荷。给赡妻子常令备丰。除诸邪念修以正治。消息奴使不令穷匮。不妄挝骂加之慈愍。奉敬先圣至学正士出家顺法沙门贤明。夙夜行礼不失其意。布施所乏使成道德。恣讲经典并化痴冥。以善方便不失其时。自安护彼一切众生。犹如牸牛食刍出乳。乳出酪酪出酥酥出醍醐。醍醐最柔特妙。其自安身愍哀十方。多所慈念多所安隐。诸天人民皆得蒙度。是人最尊无上无比为无俦匹为世大雄独步无侣。佛于是颂曰
若有众财业 以自好衣食
供养孝父母 不失其颜色
出游不犯禁 还返不违礼
造行常清白 顺法不荒迷
供敬奉尊长 谦逊明智者
启受博闻士 等心不慕邪
随时给妻子 各令得其所
慈赐奴仆使 衣食常丰足
奉沙门学士 布施授供养
从受深妙法 弃捐痴聋盲
愍伤十方人 不独为身行
常自安其已 亦解一切厄
譬如酥醍醐 本从刍草出
既可用安身 身和无疾疹
普哀众生类 其心常平一
以是四等行 速逮成至佛
佛告长者。出家修道学有三品。一曰声闻。二曰缘觉。三曰大乘。
何谓声闻。畏苦厌身。思无央数生死之难周旋之患视身如怨。四大犹虺五阴处贼。坐禅数息安般守意。观身恶露不净之形。畏色欲本痛想行识。怖地狱苦。饿鬼之厄。畜生恼结。人中之难。天上别离。不可称计。轮转无休如狱中囚。欲断生死勤劳之罪。求无为乐泥洹之安。但自为己不念众生。常执小慈不兴大哀。倚于音声不解空慧。三界犹幻。趣自济己不顾恩慈。是为声闻学。佛于是颂曰
畏无量生死 周旋之艰难
心已怀恐惧 唯欲求自安
坐禅而数息 专精志安般
观身中恶露 不净有若干
弃捐三界色 断欲得自安
不能修大慈 唯志乐泥洹
佛告长者。缘觉者。本发大意。为菩萨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以用望想求为尊豪天上天下咸令自归。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威神德重巍巍堂堂无能及者。不解如来色身所现。因世愚人不识大道。断生死流不能反原。尽生死本故为现身。相好严容。文辞言教以化愚冥。显示大明及著相好。谓审有色像。虽行四等四恩六度无极三十七品。观十二缘欲拔其原。不解本无悕望大道。正使积德如虚空界不得至佛。所以者何。用不达故。何谓不达。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四等四恩有所悕望。念救一切五趣生死。解空无想不愿诸法。晓一切法如幻化梦野马影响芭蕉泡沫皆无所有。道慧无形等如虚空。无所增坏普度众生。佛于是颂曰
本发菩萨意 志慕大乘业
但欲著佛身 不了无适莫
布施戒忍辱 精进禅息智
四等恩六度 惟己乐无为
慕三十二相 八十好巍巍
天上天下尊 脱五阴六衰
但察其粗事 不能观深微
虽欲度十方 心口自相违
不了如幻化 水沫泡野马
芭蕉如梦影 妄想甚众多
正使作功德 犹如江河沙
心怀无上真 不解除众魔
佛告长者。其大乘学。发无上正真道意。行于大慈等如虚空。而修大悲无所适莫。不自忧身但念五趣。一切众生普欲使安。奉四等心慈悲喜护。惠施仁爱益义等利救济十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六度无极无所悕望。以施一切众生之类。观于三界往返周旋。勤苦艰难不可称计。念之如父如母如子如身。等而无异。为之雨泪。欲令度厄至于大道。佛于是颂曰
发无上大意 行慈悲喜护
大哀如虚空 行等无适莫
立德不为己 唯为十方施
度脱诸群生 使至大道智
又有四事得至大乘。
一曰 布施给诸穷乏。
二曰 不择豪劣行轻重心。
三曰 所可施与无所悕望不求还报。
四曰 以此功德施于众生。
佛于是颂曰
布施摄贫穷 不行轻重心
志慧无悕望 不求还得报
愍念于群黎 往来周旋者
以此功德施 悉令至大道
佛告长者。奉戒有四事疾成大乘。
一曰 守口护身心不念非。
二曰 出入行步不失礼节。
三曰 不愿生天转轮圣王释梵之位。
四曰 以是禁戒惠施众生。
佛于是颂曰
常护身口意 心坚如太山
若出入行步 未曾失礼节
不愿生天上 释梵转轮王
则以此正行 用惠一切人
佛告长者。忍辱有四事疾成大乘。
一曰 若骂詈者不计音声。
二曰 若挝捶者计如无形。
三曰 若毁辱者谓如风吹。
四曰 有加害者常怀大哀。
佛于是颂曰
挝骂令默然 自计本无形
设有恨意起 心辄还自止
和心颜色悦 众人咸恭敬
用是得成佛 三十二相明
佛告长者。精进有四事。
一曰 夙夜奉法未曾懈废。
二曰 宁失身命不违道教。
三曰 勤讽深典不以懈惓。
四曰 广欲救济诸危厄者。
是为四。佛于是颂曰
夙夜奉大法 未曾有忽忘
宁自失身命 不敢违道教
诵习深经典 不以为懈惓
救济众危厄 不使心怀怨
佛告长者。禅思有四事。
一曰 乐习精修闲居独处。
二曰 静身口心令不愦乱。
三曰 虽在众闹常能定己。
四曰 其心旷然而无所著。
佛于是颂曰
恒好于精修 志闲居独处
静其身口意 未曾念愦闹
数处众乱中 心定无忽变
一心见十方 道慧起神足
佛告长者。智慧有四事。
一曰 解于身空。四大合成散坏本无主名。
二曰 其生三界皆心所为。心如幻化倚立众形。
三曰 了知五阴本无处所。随其所著因有斯情。
四曰 晓十二缘本无根原因对而对现。
是为四。佛于是颂曰
悉解其身空 四大而合成
散灭无处所 从心而得生
五阴本无根 所著以为名
十二缘无端 了此至大安
佛告长者。智慧复有六事。
一曰 解色如聚沫。
二曰 了痛痒如水泡。
三曰 思想如野马。
四曰 晓生死如芭蕉。
五曰 察识如幻。
六曰 心神如影响计本悉空皆无处所。
佛于是颂曰
解色如聚沫 痛痒如水泡
思想犹野马 生死若芭蕉
了识假譬幻 三界无一好
分别悉空无 尔乃至大道
佛告长者。慈有四事。
一曰 慈念十方。
二曰 如母育子。
三曰 极愍念之。
四曰 如身无异。
是为四。佛于是颂曰
慈念于十方 如母育赤子
常怀极愍念 如身等无异
佛告长者。哀有四事。
一曰 愍之。
二曰 为之雨泪。
三曰 身欲代罪。
四曰 以命济之。
喜有四事。
一曰 和颜。
二曰 善言。
三曰 说经。
四曰 解义。
护有四事。
一曰 教去恶就善。
二曰 常训诲归命三宝。
三曰 使发道意。
四曰 开化众生。
是为四。
佛于是颂曰
愍念为雨泪 身欲代其罪
舍命而济之 不以为怀恨
和颜演善言 讲法分别义
教去恶就善 诲归命三宝
佛告长者。有四法疾。成无上正真之道。
一曰 解空学无所求。
二曰 无想无所悕望。
三曰 无愿不慕所生。
四曰 常等三乘之业无去来今。
是为四。佛于是颂曰
解空无所求 无想悕望报
不慕愿所生 常等三世行
佛告长者。有四事法疾成佛道。
一曰 一切皆悉本净。
二曰 而解万物普如幻化。
三曰 生死断灭皆从缘对。
四曰 计其缘对本亦无形。
佛于是颂曰
一切悉本净 解物如幻化
生死从缘对 计本亦无形
佛告长者。有六法疾成正觉。
一曰 身常行慈无怨无结。
二曰 口常行慈演深慧义。
三者 心慈仁和调隐哀念十方。
四曰 护戒不造想求大乘之业。
五曰 正观见十方空道俗不二。
六曰 供足乏食救身之业以济危厄。
是为六。佛于是颂曰
身常行慈心 未曾捶怨结
口恒修言愍 演深慧之谊
心和仁调隐 哀念诸十方
护戒不起想 正观十方空
佛告长者。有四事疾成佛道。
一曰 奉精进业悉无所著。
二曰 教化众生道心不断。
三曰 游于生死不以患厌。
四曰 大慈大哀不舍权慧。
是为四。佛于是颂曰
精进无所著 教化未曾断
不患厌生死 不废舍权慧
佛告长者。开化众生有四事。
一曰 不信生死者则以现事祸福喻之。
二曰 不信三宝显示大道。
三曰 迷惑邪径指语三乘。佛道独尊而无有侣。
四曰 三界所有悉如幻化无一真谛。
是为四。佛于是颂曰
不信生死祸福示 堕邪见者显大道
佛道独尊而无侣 三界悉空如幻化
佛告长者。开化复有七事。
一曰 悭贪者教令布施。
二曰 犯恶者诲令奉戒。
三曰 嗔恚者劝令忍辱。
四曰 懈怠者化令精进。
五曰 心乱者诲令定意。
六曰 愚冥者教令至学智度无极。
七曰 不知随时显权方便。
是为七。佛于是颂曰
悭者教布施 犯恶令奉戒
嗔恚劝忍辱 懈怠劝精进
乱者使定意 愚冥教令学
智慧度无极 随时发善权
随时菩萨问佛。何故学者有上中下。不悉普等至大乘乎。
佛言。学者其心见有远近 解有深浅 志有优劣 故示三乘。计本无三假引为喻。譬如有人为国大臣聪明智慧。王之所重参谊国事。一以委托不怀疑虑。又斯大臣有三亲友。一曰太子。二曰尊者。三曰凡人。大臣举治国之政颇有漏失。众人潜入白之于王。谓图逆辟王闻怀疑问诸臣曰。当何罪之诸臣得便各重罪之。或言斫头。或言截手断足或言割耳及鼻。挑眼去舌。王察众臣所议甚重。告曰不然。此人明达偶有小失。不宜乃尔当捉闭著狱。诸臣唯从不敢复言。告边臣曰。速下文书令收敕臣闭在刑狱。时凡亲友闻之悲念。欲使出狱力劣不任。唯以衣被饮食所乏日日供之。亦不能令不见考治。尊者又闻心用辛酸。往至其所解喻狱吏。不令搒笞痛苦休息不堪出狱。至太子闻以为罔然。是吾亲亲无有重罪。众臣憎之谗之于王。不宜取尔。往诣王所具陈本末谓无逆肆。当用我故愿赦其殃。王用爱子即赦使出狱。与王相见令业如故。其国王者谓如来。其太子者智慧度无极善权方便菩萨逮得无所从生法忍权慧之宜。乃能得出于三界狱。得成为佛广济众生。尊者亲友谓行净戒。免三恶趣不助三界。可受天上人间福不得至道。凡知友者。谓布施业。此适能脱饿鬼之界。不免地狱畜生之厄。所以者何。如其所种各得其类。发无上正真道意。奉于大慈无极大哀。开化一切故得至佛道。本典大道不达深法。不解进退中止自废。故为缘觉畏生死难往返周旋。但欲自济不念苦人故堕声闻。各随本行而获致之。
说是经时。给孤独氏居士五百长者。皆发无上正真道意。有数千人远尘离垢诸法眼生。箜篌乐器不鼓自鸣。飞鸟走兽相和悲声。当是之时。莫不欢喜自归佛者。
居士复问。初学道者始以何志。
佛言。先习五戒自归于三。
何谓五戒。
一曰 慈心恩仁不杀。
二曰 清廉节用不盗。
三者 贞良鲜洁不染。
四曰 笃信性和不欺。
五曰 要达志明不乱。
何谓三自归。
一曰 归佛无上正真。
二曰 归法以自御心。
三曰 归众圣众之中所受广大。犹如大海靡所不包。
复有四法。一曰道迹。二曰往还。三曰不还。四曰无著。缘觉至佛无上大道。得天人身皆由之生。次行四等四恩四辩六度无极大慈大哀得成大道。前知无穷却睹无极。教训十方何智不逮。
阿难问曰。此经何名。云何奉行。
佛言名曰解俗家。业三品之财出家修道无上正真。其要号曰演道俗业。
佛说如是。贤者阿难。给孤独居士。五百清信士。莫不欢喜。
标签: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