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是指?
童年期是指个体6到12,13岁左右的阶段,此时学习是童年期的主导活动,并且伴有师生互动,使孩子获得间接经验,学会学习,记忆的技巧有复诵记忆,有意识地重复课文,组织记忆,根据不同段落的内在联系进行记忆,系统性记忆,把文章进行分类,进行有组织的记忆,巧妙加工记忆,根据谐音进行记忆,此刻的孩子思维发展脱离具体形象由具体形象思维转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9到10岁左右,他的概论能力由直观形象水平到形象抽象水平,到初步本质抽象,对事物特征描述接近本质或者达到本质,此刻的孩子已经去自我中心化也叫脱自我中心化,他们能意识到自我与他人是不同的个体,自我的认识和他人的认识有所不同,道德发展水平由前道德阶段,只根据事物的结果大小判断客体的好坏,到他律阶段,有权威人士譬如父母,老师的定义来判断客体的好坏,到自律阶段,可以根据客体的主观动机和意图判断客体好坏,此时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同班间友谊是指以依恋为基础创立的个体上的亲密关系,友谊的意义是培养集体归属感,培养社会认知及交往技巧,培养自我概念,培养个体的个性品质及责任感,此时的孩子大致分为三种,第一受欢迎的。成绩好,乐观,开朗,主动性强,不受欢迎的,自我中心,不尊重人,受忽视的回避,安静顺从,办法有直接干预,利用班集体,提高成绩,此时的父母素质决定了亲子质量,孩子与父母的见面次数显著减少,父母控制与孩子自主管理的相互消长,关注点的转移等等……
童年时期是几岁至几岁
童年时期是几岁至几岁
童年时期是几岁至几岁,童年是指幼儿记事后的成长阶段,一般没有明确的范围设定,大约是指在幼儿到少年期间,泛指小时候。接下来我给大家分享童年时期是几岁至几岁。
童年时期是几岁至几岁1
童年是什么
童年大约是指4-13岁之间,因为幼儿时期一般是0-3岁,而少年时期一般是12-14岁,而童年就是介于这其中的一个阶段,也就是上小学的时候,这一阶段的孩子,往往会对很多东西都充满好奇心,而且逐渐的开始培养自我的情绪和修养,是成长发育的一个基础阶段。
孩子生长发育的几个阶段
1. 胎儿期:是在母体内胚胎发育完整的时期。
2. 婴儿期:是指出生到满一岁,这时是小孩在出生后生长速度最快的阶段。
3. 幼儿期:是指1岁到3岁,这时生长速度会逐渐放缓,因为脑部的大小已经达到了成人的80%,而且语言,运动和思维等都已经开始逐渐的加强。
4. 学龄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童年时代,一般是在6-13岁之间,是小学阶段,开始接触一些学习和生活的基础知识。
5. 青春期:是13-18岁之间,这时的小孩出现了明显的性别特征,而且身高和体型也更加接近成人,性格也开始定型,也是生长发育的最后一个阶段。
童年时期是几岁至几岁2
童年时期的年龄范围在6、7岁~12、13岁,属于小学阶段,是为一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时期,是心理发展一个重要阶段。在童年期,儿童的对学习和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家长的素质决定亲子关系的质量共同调节的教养方式向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发展与幼儿期相比,其心理发展和需求都出现了全新的特点。
家长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教育方式,既要给孩子以选择和决定的权力,又不能放任自流;善于处理好亲子之间的新矛盾和冲突;不能过分强制儿童,也不能过分地“溺爱”和过分保护;应该懂得,在与儿童的教育互动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教育能力。儿童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与同龄伙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上升,与教师的交往在小学中年级以前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之后则一直维持在交往比率的20%左右。这种变化趋势表现出儿童人际交往和社会性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值得父母和教师重视。
童年时期是几岁至几岁3
少年指的年龄范围
少年是指十一岁左右至十七八岁这一时期的.孩子,从少年期开始,是一个人的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促进儿童“文明化,成为社会的个体”的时期。
其主要特征是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冲动性和自觉性等交错发展着,因而在生理和心理社会化方面都有巨大的变化。教师、家长必须深入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地加强教育,促使他们的心理顺利发展。
少年处在思维能力由具体向抽象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思维能力向深化和扩展方向发展,思维敏捷,灵活活跃,接受新事物和操作能力很强,因而是学习知识技能,接受新事物,从事脑力活动的“黄金时期”。
少年思维能力在增强,实践范围在扩大,要求用自己的内心去体验世界,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摆脱父母的羁绊而独立自主地生活。
总的来说,少年是指十一岁左右至十七八岁这一时期的孩子,从少年期开始,是一个人的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促进儿童“文明化,成为社会的个体”的时期。
童年时期是几岁到几岁
童年时期的年龄范围在6、7岁~12、13岁,属于小学阶段,是为一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时期,是心理发展一个重要阶段。在童年期,儿童的对学习和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家长的素质决定亲子关系的质量共同调节的教养方式向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发展与幼儿期相比,其心理发展和需求都出现了全新的特点;家长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教育方式,既要给孩子以选择和决定的权力,又不能放任自流;善于处理好亲子之间的新矛盾和冲突;不能过分强制儿童,也不能过分地“溺爱”和过分保护;应该懂得,在与儿童的教育互动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教育能力。儿童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与同龄伙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上升,与教师的交往在小学中年级以前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之后则一直维持在交往比率的20%左右。这种变化趋势表现出儿童人际交往和社会性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值得父母和教师重视。
童年时期是几岁致几岁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在6、7岁~12、13岁,属于小学阶段,是为一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时期,是心理发展一个重要阶段。
在儿童心理学里,儿童的年龄段很长,从初生至十七八岁都属于儿童,而且根据心理发展的特点,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乳儿期(初生至1岁)、 婴儿期(1至3岁)、学前期或幼儿期(3至6岁)、学龄初期(6至12岁),学龄中期或少年期(12至15岁)、学龄晚期或青年期(15至18岁)。
扩展资料:
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
1、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儿童在这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中习得知识、技能,掌握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学习是小学儿童的社会义务。
2、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教师的教是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答疑、解惑、育人,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而不应被视为是被动的接受者。所以教和学是师生双方积极主动的互动过程。这个过程势必会出现种种矛盾,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一方,教师的素质、敬业精神、对学生的爱心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对学生来说都至关重要。
3、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从习得直接经验为主向掌握间接经验为主是一个发展过程。小学低年级倾向于通过直接抽象的方式学习物理经验;小学高年级已经能够运用抽象逻辑、多重抽象来获得数理逻辑经验;小学中年级是儿童学习和认知活动超越直接经验向掌握间接经验变化的转折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童年期
标签: 童年期是指几岁到几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