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这个姓氏的来历
殷姓发源于北方
我国的殷姓,正如《世本》所记载的“周武王克纣,子孙分散,
以殷为氏”,是殷商王室的后代。当然,“殷”虽然是始见于3300多年
前的盘庚之后,但是往上推溯,后世的殷姓人士自然也是传自以仁德见
称的子姓成汤了。
关于殷姓的姓氏来源,《姓纂》上还有一段更为详尽的记述说:
“殷姓,成汤国号也,22代,44王,629年,为周所灭,子孙以国为姓,
汝南。”周武王灭纣,是在公元前1122年,换言之,后世的殷姓,是在
距今3100年以前就出现了的,他们的最初发源地,也在北方的河南和河
北一带。
另外,还有一支殷姓,也是发源于河南境内。这是根据汉代史
游所著《急就篇》姓字注所说的“殷水在颖川,居之者以为氏。”这批
“以地命氏”的殷姓人士,使后世殷氏的阵容,坚强庞大不少。
殷商被武王所灭以后,虽然“子孙分散,以国为氏”,但是,
根据后来其子孙的活动情况,他们主要仍繁衍于我国的北方,因为,从
汉代以迄唐宋的漫长时期,在历史上著名的殷姓人士,几乎完全都是北
方人,其中以又以河北长平的殷家最为出类拔萃,古时的长平,就在今
河北省的西华县东北。
长平殷家的出人头地,是开始于晋代曾官至光禄勋的殷羡。殷
羡的字洪乔,曾经创造出一个有名的成语“付诸洪乔”,使他的大名在
我国民间更加流传不断。
原来,殷羡的性格十分耿介正直,当他被任为豫章太守赴任时,
京城里有许多人托他带书函转达,数日多达100余封,可是当他走到石头
城的时候,竟把所有的书函统统丢进河里,并且说:“沈者自沈,浮者
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于是,后世就把寄书遗失者,泛称为“付
诸洪乔”或“洪乔之误”了。
发源于北方的殷姓,后来传到山东一带,曾经蜕变成为另外一个
姓氏“衣”。这段渊源,《康熙字典》上记载得十分清楚说:“齐人言殷
,声如衣,今姓有衣者,殷之胄,见礼记注疏。”换言之,现在的衣姓,
是由于读音相近而从殷姓分出来的,姓衣兴姓殷的人,本来是一家人呢。
殷氏的起源是怎样的?
殷(Yī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子姓,为帝喾子殷契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风俗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商代的第十代君王盘庚自奄(故城在今山东省曲阜)迁到殷(故城在今河南省安阳西北),建立殷国,故称殷商。共传国二十二代,四十四王,六百十九年。周武王灭纣,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其子孙不得封者,以故国名为氏,王室后裔称为殷姓。
2、出自以居地所临殷水者,以水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和《姓氏急就篇》所载,河南省禹州有殷水颍川,居者以水名为氏,形成殷姓。这一支殷姓最初发源于北方的河南、河北一带。望族居于汝南郡,即现在的河南省汝南县东南。
3、出自他族改姓或小数民族中有殷姓:
① 清代满洲八旗姓音佳氏,后改为单姓殷。
② 今彝、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殷姓迁徙分布:
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六。
殷姓发祥于今河南省境,自从西周得姓之后,至秦统一六国,他们大多繁衍于这一带。秦末时,殷姓大多居于河内野王(今河南省武陟、沁阳一带),汉初迁汝南(今属河南省),至汉北地太守殷续,又移居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县东北),并以此为中心,不断繁衍,发展成为一个较大家族。除此之外,在秦汉之际殷姓见诸史册的人物还有:会稽假守殷通,琅琊博士殷崇,雁门人殷谟,弘农功曹殷肃、东海人殷嘉,左冯翊殷周,可见此际今浙江、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均有殷姓人活动的身影。
三国时有魏郡人殷登、蜀郡人殷参,吴人殷政,可见已有殷姓人南迁于今江苏、四川一带。两晋南北朝时,陈郡尤以长平之殷姓人发展迅速,族大人众,名人辈出,并发展成为殷姓陈郡郡望。此际,由于战争、自然灾害、官职调升等原因,殷姓又有南迁润州(今江苏省镇江)、歙州(今安徽省休宁)、豫章(今江西省南昌)等江南之地者。如陈郡长平人殷羡、殷浩父子均仕宦于晋,后贬为庶人,徙于东阳之信安县(今浙江省衢州)。
隋唐时期,殷姓除继续昌盛于陈郡长平外,分布更为广泛,并有殷盈孙在唐僖宗年间仕宦成都诸曹参军且落籍当地。
宋元之际,随着金兵和蒙古骑兵南下,中原、华东等地战火连天,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不惜颠沛流离四处逃难,于是殷姓分布更广,南方的广东、福建,北方的山西、陕西、甘肃等均成为殷姓难民避难所。
明初,殷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明末,殷姓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清代,殷姓人有渡海赴台,扬帆南洋者,并有山东、河北之殷姓闯关东谋生入居东三省。 如今,殷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山东、云南、四川、河北、陕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殷姓约占全国汉族殷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
殷氏的来源。
殷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二。
1、起源于殷商,出自子姓。
帝喾之子契,因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商,故地在今河南商丘西南,赐姓子姓。传十四世至成汤,灭夏朝建立了商朝。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的商朝中期,商王庚自奄迂都于殷,国号也由商改为殷,史书也称殷商。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宋,是为宋国。在京城的其他商朝王室成员凡没有得到封号的,一概都以殷为姓,其后殷人四散。居于河南商水地区殷河的最古的殷人也姓殷。殷氏的历史至少有3000多年。
移居山东的一部分殷姓因为方言的影响,后来改姓衣,殷、衣原本同源。到宋朝时候,一部分殷姓因避讳改姓汤。
2、外族基因的流入
殷姓一直是单一的族群,很少有其他基因的流入。直到清朝初期,满洲八旗音佳氏族全部改姓汉姓殷,并与当地的汉人混居同化,成为东北地区的汉族。因此,东北地区的殷姓中有一部分来自满族。
二、迁徙分布,聚集地
先秦时期,殷姓活动比较广泛,战国时期的河南的魏国、冀鲁地区的卫国、陕川一带的泰国都有殷人的足迹,但是河南地区一直是殷姓的主要活动地。到秦朝末,殷姓的主要族群集聚在河内野王,即今河南的沁阳市。秦汉时期浙江的会稽地区已经有殷姓。西汉初期,殷姓南移到淮河上游的汝南和西华一带,形成著名的殷氏汝南望族。三国两晋时,殷姓由淮河地区向东南迁移,过长江全面进入江南地区。到唐宋时期,殷姓在江苏形成了大族。明朝时殷姓已散播到全国各地。
宋朝时期,殷姓主要集中于江苏和河南一带。
明朝时期,殷姓约有12万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三十位。江苏为殷姓第一大省,约占殷姓总人口的36%。全国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江西、浙江,这四省大约占殷姓总人口的69%。宋、元、明600余年,殷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以江苏为中心的殷姓聚集中心已经形成。
三、郡望堂号
殷姓的郡望有陈郡、汝南、河南等。
殷姓以白燕为其堂号。
“白燕”堂号典出唐朝的大孝子殷亮。传说殷亮的父亲断气三天,心口仍热,两眼不合。殷亮猜想父亲挂念年老的祖母,于是断指剪发,放在父亲的棺里,发誓“一定像父亲在世一样侍奉祖母,请父亲合眼吧”,誓后,父亲果然合上了眼。殷亮侍奉祖母,衣不解带数年,引来一对白色燕子在家门框的横木上筑了窝。殷亮勤奋读书,后来官一直做到杭州刺史。
四、殷姓血型:
殷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3.6%,A型占29.2%,B型占28.3%,AB型占8.9%。
五、当代殷姓的分布
当代殷姓的人口已近170万,为全国第一百一十一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殷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目前殷姓主要分布于云南、江苏,这两省约占全国殷姓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安徽、山东、湖北、河北,这四省又集中了20%。殷姓的第一大省为云南,大约占全国殷姓人口的31%,全国形成了以西南云南、东部苏皖为中心的殷姓聚集区。
殷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云南大部、川黔南部、广西西部、陕鄂渝交汇地区、苏皖大部、上海、鄂皖赣交汇地区、甘夏大部、甘肃西部、青海东北、新疆西北、冀辽蒙交汇地区、黑吉东部,殷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为0.12%,中心地区可以达到1.6%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1.8%,该地区居住了大约48%的殷姓人群。在山东大部、苏皖北部、鄂赣浙中部、湘黔北部、河南东南、重庆南部、广西中部、川甘大部、青海东南、陕宁南部、辽吉大部、黑龙江中部,殷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14%—0.21%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5.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1%的殷姓人群。
殷姓的来源和历史是什么?
源流一
源于子或依姓风姓,出自帝喾嫡子殷偰(契古写作卨,偰读偰xie)之后裔。据《风俗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记载,商朝君主盘庚将国都从奄(今山东曲阜)迁于殷(今河南安阳),故称“殷”或“殷商”。殷商灭亡后,殷商遗民以国名为姓,称殷(依)氏。
该支殷氏已有三千多年时间,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该支殷氏早期读音作yī,春秋末期亦改作yan,唐朝后亦皆混淆改姓氏读音作yin。宋朝时,因避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名讳,许多殷氏族人皆改姓氏为汤氏、商氏、戴氏、林氏等。
源流二
源于地名,出自发源于河南境内颖川的殷水,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和《姓氏急就篇》记载,禹州(今河南颍川)古有殷水,原居者有以水名为姓,形成河南中部殷氏一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该支殷氏正确读音作yan。唐朝时,有“磤”字被简笔为“殷”,此后殷氏族人大多随之改用“磤”字读音,其姓氏读音亦随改作yin。
扩展资料
殷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甲骨文中有一个“身”字或反写的“身”字(㐆,读作yǐn),像个挺着大肚子的人,上面一横,像一双手。还有一个“又”字,拿着小棒或小槌之类的东西(殳,读作shū)。这一构型引起了较多争议。以下是较为主流的说法:
观点一:殷左边的“㐆”有身体转过来的意思。右边的“殳”是古代的一种武器。在这表示随身所带的跳舞时使用的道具。整个意思就是这个人转过身来既跳舞,又击打乐器,表示音乐很响,场面热烈。本意指盛大。
观点二:右部的“殳”是一人持针之形。“殷”可理解为一人手拿着针给一个身患腹疾的大肚之人进行治疗,表示病情深重。“殷”的本义为腹大病重,引申为大、盛大。也有的学者认为古文的“殷”字即是后之“医”字的初文,它反映了人类最早的治病方法之一就是针刺,即后来的针灸。
观点三:古文“身”是大腹便便的贵族,而“殷”的古文字形的左边恰恰是一个反“身”字,表示贵族的身份已经反过来了,即失去了贵族的身份。其右边是一只手拿着棍子,即“殳”(攴)字,表示奴役。其意思是:一个失去贵族身份的人,也就是受奴役的人。
标签: 殷姓的来源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