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越高,朋友越少。
董明珠曾在一次采访中说。
从一名身无分文的女屌丝,到身家百亿的销售女王;
从失去丈夫的单亲母亲到全能的商业精英;
董明珠
董明珠一路走来,她收获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财富、荣誉和地位。
但与此同时,她也失去了很多。
拒绝领导,开除同事,怒斥亲人……
为她一生奋斗的公司,她亲手把曾经与自己亲密接触的人一个个变成了陌生人。
在坚强和傲慢的背后,她经常感到孤独……
01 幸福从她身边溜走
董明珠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54年。
古语云,江南女人多温柔,但董明珠似乎是异类之一。
她从小就有着坚强大胆的性格,似乎上帝注定要让她接受生活的考验。
董明珠是同村伙伴心中名副其实的大姐大、女汉子。
一旦小伙伴被欺负,董明珠总会为他们强出头;
平时有什么不能下定决心的事,也是由董明珠决定的。
在很多同学眼里,董明珠又成了董有理和董不怕。
董明珠
所谓董有理,是因为董明珠性格坚强,无论什么事都要和同学争输赢,都是她有理的。
有一次,董明珠因为一件小事和同学们争论了40多分钟。最后,同学们害怕她,不得不低头认输。
所谓董不怕,是因为董明珠很大胆,天生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
有一次,同学们去长江游泳,董明珠差点淹死。
很多人吓得魂飞魄散,董明珠吐完江水后,立刻又蹦蹦跳跳,和同学们一起玩耍,好像什么都没有。
1975年,21岁的董明珠毕业于芜湖干部教育学院统计专业。
由于父母的传统观念,他们希望女孩在家乡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然后结婚生子,组织家庭,过平凡的生活。
于是董明珠回到家乡南京,找了一份化工研究所的行政工作。
不久之后,董明珠遇到了她的丈夫,他们很快就结婚了,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董明珠
婚后夫妻俩很恩爱,丈夫经常加班到很晚才回家。
先下班的董明珠,总会做好饭,再晚等他回来一起吃饭。
三口之家,幸福,此时董明珠,生活就像加蜜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如果幸福的生活继续这样下去,董明珠年轻时的力量和大胆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
然而,生活就像一个尽职尽责的调味师,酸甜苦辣,让人再尝一遍。
儿子两岁时,一个坏消息从天而降。
董明珠的丈夫作,董明珠的丈夫没有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不幸意外去世。
她内心的坚强依赖,这个小家庭的有力支柱,就这样倒下了。
晴天霹雳般的打击,顿时让董明珠伤心欲绝。
她很久没有走出失去丈夫的阴影了。
可是在家里,当她看到嗷嗷待哺的儿子,翘首以盼的老人时,她知道,她不能再这么沉沦下去了。
这个家庭的负担需要她来承担。
董明珠
那一年,30岁的董明珠为了兼顾工作和孩子,经常抱着孩子去上班。
每天来回奔波,回到家,她早已筋疲力尽,瘫倒在床上,一夜到天亮。
02 生活迫使她开始六个亲戚
1990年,董明珠做出了大胆的决定,以改善家庭的艰难日子。
她辞去了化工研究所的行政管理工作,决定南下闯荡。
为这个家庭和她自己赢得改变命运的机会。
经过长时间的奔波,董明珠终于在珠海的某个角落找到了招聘通知。
珠海有一家正在招聘电器销售的电器公司。
让董明珠感到欣喜的是,他们的销售岗位,不限学历,不限年龄,也不限性别。只要是个人,就可以去干。
这对年近40岁、学历不够好的董明珠来说再好不过了。
这家电器公司后来在全国享有盛誉。
格力
在工作的第一年,董明珠就为格力创造了400万元的销售业绩,因此她也获得了6万元的奖金。
董明珠欣喜若狂地看到手中的钞票。
尽管在过去的一年里,她经常四处奔波,疲惫不堪,甚至在出差时摔断了尾椎骨。
但她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1992年,董明珠因销售业绩突出,被提拔为安徽销售总监。
就在这一年,她遇到了她一生中最讨厌的人。
最后一个业务员给公司留下了烂摊子,导致公司欠了42万,一直没有收回。
董明珠接手了,决定开始解决这件事。
有同事劝她,欠债的老板老奸巨狡,很难缠,她要不到钱。
而这是上任业务员留下的烂摊子,与她无关,何必自找麻烦。
但董明珠偏偏不相信这个邪,下定决心要追回来。
董明珠
不出所料,欠债的老板真的很狡猾,很难纠缠,董明珠尽力了,老板就是不给。
后来被迫无奈,董明珠干脆从早到晚跟着欠债老板,形影不离。
经过45天的纠缠和软磨硬泡,债务老板终于受不了了,于是决定用自己的旧空调作为抵押。
当董明珠把旧空调打包在卡车上,准备离开时,她破口大骂,说她再也不会和老板做生意了。
今年,董明珠在安徽的销售额超过1600万元,占整个公司的1/8。
如此辉煌的表现,让许多员工拍手称赞她,也让格力厂长朱江洪,对她另眼相看。
1994年,格力内部出现严重危机,部分骨干业务员突然集体辞职。
董明珠经受住诱惑,坚持留在格力,并被选为公司经营部部长。
短短一年内,董明珠扭转了衰退,格力空调首次成为全国销售冠军。
由于格力空调质量优良,信誉良好,经销商的商品往往供不应求。
1995年,一家经销商为了多拿点货,找到了董明珠的哥哥,希望能走后门。
董明珠
而经销商向哥哥承诺,每多付100万元,就给哥哥2万元的佣金。
当她哥哥联系董明珠,希望她通融通融时,董明珠严厉拒绝,愤怒地谴责了她哥哥。
不仅如此,董明珠还联系了供应商,告诉他们以后永远不会合作。
于是,经销商和董明珠的哥哥倒了苦水,哥哥气得和董明珠断绝了关系,双方已经20多年没有交往了。
最近,董明珠还在一档综艺节目中爆料,哥哥因此将她踢出了族谱。
这件事很快就上了热搜,大家纷纷议论。
2001年,47岁的董明珠因表现出色被提升为格力集团总经理。
虽然大权在握,但董明珠并没有因此懈怠,依然一如既往地坚持她强势狠辣、铁面无情的作风。
上任之初,她就开始重拳出击,严查腐败,将公司几位高层领导送进监狱。
由于董明珠大刀阔斧的行动,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他们也怀恨在心,经常向董事长抱怨。
董明珠
但董明珠不为所动,依然走自己的路,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2002年,董明珠走向了她人生的辉煌时刻,获得了";中国企业女性风云人物"称号。
此时董明珠志得意满,风光无限;
但在这背后,却是亲人、朋友和同事,一个个,和她形同陌路。
因此,她也感到特别孤独。
董明珠对别人严格,对自己毫不留情。所以她知道只有她能做到。只有坐得端,别人才能更有说服力。
2005年,美国开利集团打算以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格力集团。他们将政府,格力高层甚至底层员工,所有的关系基本都打通了。
但是有一个人不同意。这个人就是董明珠。
开利集团聘请董明珠继续担任800万年薪的总经理。经过一番内心的挣扎,她终于拒绝了。
董明珠多次写信给高层领导,陈明的利弊,在多次调解下,格力终于被保留,没有成为外资公司。
董明珠
2012年,珠海市长打来董明珠办公室。
原来,董明珠打算因为格力集团的一位高层违规开除他。
市长打电话说情。他从各个方面分析了事情的利弊,希望董明珠三思而后行。这时,董明珠刚刚成为董事长。
但她甚至没有给市长面子,最后拒绝了,解雇了高层。
后来董明珠在采访中谈到了这件事,主持人问她:你不怕吗?
董明珠回答说:怕什么?我这样做是为了公司!
在生活的压力下,一个传统观念中的软弱女人被迫六亲不认识她……
03 身处高位孤独已成为必然
格力电器于2020年8月17日宣布:
收到公司董事、副总裁、董事会秘书王靖东先生的书面辞职报告,王靖东先生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董事、副总裁、董事会秘书职务。
2021年2月21日,格力电器再次发布公告:
2021年2月19日,公司董事会收到公司董事、执行总裁黄辉先生的书面辞职报告,黄辉先生因个人原因申请辞职。
他们曾经是与董明珠合作多年的得力助手,左膀右臂,但现在却一个个离开。
董明珠
有传言说他们与董明珠不和,但董明珠从不忽视舆论,也完全不屑解释。
尽管外面洪水汹涌,她依然强势蛮横,走自己的路,没有人能改变她。
她对下属很严格。如果她对任何事情都不满意,她会严厉地责骂她。
很多人见到她,连头都不敢抬,一个30多岁的男下属,甚至直接被她骂哭了。
她对股东毫不留情。在公司召开的股东大会上,她经常愤怒地拍桌子,疯狂地说脏话。
她曾经指着一位股东骂道:";没有我,你一分钱也赚不到!
王健林、雷军等,也是商界大佬,看到董明珠来了,也要让她三分。
很多比她小的人,看到她来了,赶紧上前迎接,叫她董姐。
然而,在强势蛮横的背后,她一直关注着员工的切身利益。
2018年,董明珠公开承诺,格力集团的每一位员工都可以分成套房。
而且每人月薪上涨1000元,拿出格力集团的部分利润,给大家分红。
因此,格力集团的许多员工往往对董明珠有着复杂的态度:他们恨她,尊重她。
格力集团
恨她是因为她对每个人都严格到不正常;
尊重她是因为这位傲慢霸道的领导背后其实有一颗关心员工的心。
身处高位的人,往往掌握着权力,他们的言行,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
因此,他们惹上批评,招来记恨,也成了很平常的事。
董明珠拒绝领导,开除同事,怒斥亲人后,也把自己逼成了六亲不认,逼到了人际关系的绝路。
曾经和她关系密切的熟人,现在都是陌生人。
因此,董明珠也经常感到孤独。
她曾经说过,她现在几乎没有亲戚了。她唯一的亲戚现在只剩下她血脉相连的儿子了。
也许,这就是高位的代价。孤独已经成为必然。
最后总结
董明珠因拒绝哥哥走后门而被踢出族谱。
不知道她现在成功了,有没有后悔过?
董明珠
然而,根据她的性格,估计她的字典里从来没有后悔这个词。
对此,我只能说:身处高位,注定孤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