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所以当现代人回顾历史上的王朝时,往往会从古代国策中发现许多奇葩制度。
以汉代为例。当时商人不允许穿丝绸衣服,官员的腐败将受到父子的惩罚。西汉初年,国家刚刚经历了秦末乱世,一切都在等待繁荣。当务之急是发展经济,恢复民力,让人民吃饱穿暖。
汉高祖刘邦是一位传统的封建皇帝,所以他的脑海里自然充满了农业至上的一套。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统治阶级对商人的限制非常严重。《资治通鉴》中有一句话,刘邦让贾人不穿衣服,不坐公交车,重租税。
吕雉当政时,重农抑商的情况更加严重,市场上的子孙不得当官。不得不说,汉初商人的社会地位低得离谱,生活压抑得多。虽然他们可以赚一些钱,但他们没有支出空间,消费有限。
富人穿丝绸马车,这种情况在历代都很常见。然而,汉代商人受到消费的限制方花钱,这真的很离谱。这不是最令人沮丧的。如果人们从事商业,那么他的后代就不能成为官员。从那时起,家庭限制在底部,甚至没有机会翻身。
因此,当时任何有一点骨气或能力的人都不会做生意。这种情况也使汉初经济发展困难。市场就像一潭死水。材料极其贫乏,军队甚至供应不足。
明朝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
根据《明史讲义》,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颁布了这样一项政策:普通人可以穿薄纱,而商人则禁止穿薄纱,只能穿布衣。如果亲属中有人从事商业活动,也禁止穿纱布衣服。这项规定读起来很有趣。谁能想到聪明的朱元璋也会想到这样的脑瘫规定。
大多数普通人务农或从事其他体力劳动。难道他们不能穿薄纱衣服工作吗?更重要的是,薄纱不是便宜的东西。只有商人有实力消费。人们决定买不起这种昂贵的衣服。朱元璋的政策将商人有钱不能消费发展为鼓励农民消费。农民买薄纱的钱是朝廷出来的吗?
东汉时期的精彩政策主要出现在官僚制度中。据《资治通鉴》记载,清河相叔孙光坐藏抵罪,然后增加监禁二世。这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朝廷命令官员伸出手去赚钱,被监察官抓住,不仅官员会受到惩罚,他的儿子也会被判处连坐,和他的父亲一起受到惩罚。虽然这种连坐制度有效地打击了当时的腐败,但它也让许多无辜的年轻人为他们的父亲带来了黑锅,丝毫没有人情味。
公元121年,情况终于改变了。居延都尉范复犯了藏罪,朝廷想依光比。刚上任的太尉刘恺是一位通情达理的大臣。他认为春秋之义,善与子孙,恶止其身,所以善与善。俗话说,灾难不如妻儿。贪官本人犯了重罪。为什么要让他的后代承担责任?刘恺的观点得到了其他同事的认可。在大家的集体请求下,这种不合理的连坐制度也被废除。
北魏时期,出现了一项独特的援助政策。《资治通鉴》记载,桂丑,魏诏守令劝教农事,同部内贫富相通,家有牛,无人借;如果你不遵守法令,你将永远不会成为官员。
北魏的统治者发现,中国有太多的穷人,所以他们呼吁人们关注农业生产。与此同时,那些脱贫致富的富人不应该不善于致富,而应该帮助其他穷人一起致富,而不仅仅是享受自己。在富人的家里,有多余的牛,必须免费借给穷人,充分利用,让人们用牛耕地。
如果富人家里有丰富的牛,但拒绝借给其他人,而穷人碰巧向当地政府报告了这种情况,富人将受到惩罚。惩罚非常严厉,对富人不仁慈的富人,他们的孩子被禁止从事官方职业生涯。当时没有科举考试,所以这项政策相当于取消了富人的机会。
富人有他们的财富。如果他们想致富,他们必须走仕途之路。有了这样的限制,哪个富人敢致富?因此,北魏的中产阶级和高产阶级纷纷帮助穷人。在许多朝代,都有富人帮助穷人的政策。然而,这些政策大多停留在纸面上。北魏等强制性援助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除了这项援助政策,北魏还有一项不错的政策:县令可以安静一县劫匪,兼治二县,即食其禄;能安静二县的人,兼治三县,三年迁为郡守。二千石能静二县上三县也是如此,三年迁为刺史。
这是什么意思?
即使地方官员不能在短时间内晋升,他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使仕途更加顺利。
该怎么办?
就是把自己的辖区管理得井井有条,这样朝廷就会根据政绩增加官员的辖区。今年是一县之长,明年做得好就能成为两县之长,后年做得好就能成为县守,以此类推,直到刺史。在权力本位的古代社会,这样的激励政策确实是积极的。从整顿官治的角度来看,北魏确实有一套统治者。
众所周知,当科举制度不兴起时,门阀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那是谁把门阀制推到了巅峰呢?
孝文帝。
当时,中国战争频繁,北魏孝文帝想出了许多有效的治国政策。以上两项政策是孝文帝改革的,对国计民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虽然孝文帝努力治理,但他有点渴望成功。上述两项奇妙的政策已经奏效,许多不良政策为国家埋下了隐患。其中之一是第一次婚姻。
当时中国最显赫的家族是拓跋皇族。此外,中原还有崔、李、郑、卢四大家族,实力相近。拓跋皇族公开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但两人通婚受到门当户对的限制,这是门第婚姻。
《资治通鉴》记载: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后宫。
孝文帝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与富裕家庭结婚。拓跋宏的婚姻方式令人震惊。只要是他重视的门阀家族,他就会把女儿带进后宫,提高拓跋家族和外国家族的凝聚力。最奇妙的是,他觉得自己的六个嫂子身份不足,都是平民家庭的女儿,不够显赫。因此,拓跋宏要求六个弟弟把妻子降为妾,娶富裕家庭的女儿。
这件事在当时的舆论中投入了一颗重磅炸弹,许多老百姓都觉得拓跋宏的做法太过离谱,“诏诸王改纳室,则大悖于人伦”。可在封建的旧社会,屁民的话根本没有说服力,拓跋宏一意孤行,依旧施行了“门第婚姻”,并命令各家族上行下效。
因此,自北魏以来,中国的门阀制度已经达到了顶峰。后人以门品定位的庸俗从此开始。幸运的是,科举制度后来出现了,否则类似的门阀制度将不可避免地毒害中国几千年。
化妆这件事,放到现在来看十分普遍,女孩子化妆已经成了一种常态。不过在北周时期,朝廷禁止女人施粉黛。还是出自《资治通鉴》的记载北周的天元皇帝“骄侈弥甚,务自尊大,无所顾惮,国之仪典,率情变更”,这位皇帝十分爱面子,性格又反复无常,想一出是一出。
天元帝经常告诉文武官员,他是天道的代言人,所以禁止臣子像自己一样戴丝带,金蝉不得用作帽冠上的装饰品。人们的名字里不应该有天、大、上、高这样的词。以前名字里有这些忌讳的词,都改了。
在古代,禁忌政策经常出现,这并不奇怪。最奇怪的是,天元皇帝管理得很宽,甚至人们的轮子,女人的胭脂水粉也必须干预。天元皇帝不知道自己抽了什么风,所以他发布了这样一条规定:让世界各地的车都以浑木为轮,禁止世界各地的妇女施粉。
为什么不让女人化妆呢?史料没有向我们解释。
如果是为了节约资源,避免浪费,那天元皇帝应该树立榜样,让宫里的女人停止化妆。然而,在这一规定的细则中,有非宫人,都是黄眉墨妆,这表明宫中的美是不受限制的。这真是只允许州官放火,不允许人们点灯的典型案例!
我真的不知道公职人员在执行这些政策时是怎么做到的。他们想带着卸妆放在街上,每个女人都会倒出来吗?幸运的是,北周只是一个寿命短暂的王朝,所以没过多久,这一奇怪的规定就随着北周的灭亡而放弃了,女性可以打扮得很漂亮。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魏书、明史讲义】
标签: 癸丑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