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母婴店取名(母婴店取名带金字的)

极目风水 80 0

进口消费品市场不是蓝海,已是血海。跨境电商正通过地面建站模式,拉近与传统零售消费体验感差距。

□本报记者杨霄万军伟文图

核心提示|“14类进口消费品关税降幅过半”,能为消费者带来多少实惠,是否激发他们购物方式的改变?

这是6月1日,国家财政部启动关税调整新政后留给市场的话题。但一周过后,消费者对价格普降的期许却落空了。

如河南,百货店的高端消费品对降税的“回应”,是部分单品降价2%。而如纸尿裤、护肤品等日用品,“海淘客”也未能从实体店重获快感。

母婴店取名(母婴店取名带金字的)

进口消费品市场真要被跨境电商一统江湖吗?这值得探究。花王纸尿裤价格“倒挂”奢侈品却依旧高傲

一周前启动的进口消费品关税下调新政,带给国内市场不小的触动。

据了解,此轮涉及降税的进口消费品共14类。如西装、毛皮服装等的进口关税将由14%~23%,降低到7%~10%;短筒靴、运动鞋等的进口关税由22%~24%,降至12%;纸尿裤由7.5%降至2%,护肤品由5%降低到2%。

“中国对进口日用品关税‘打对折’”,催化资本市场产生了一轮剧烈化学反应。

在美国股市,中国概念股遭集体“错杀”,如聚美优品的单日最高跌幅达14%。而国内A股却与之相反,零售股仿如接受“重大利好”气势如虹,天虹商场、王府井、茂业国际、银泰商业等传统商企表现亢奋。

为何如此?

中美两国资本市场对此解读是,“当国内对进口日用消费品的一般贸易关税下调,即意味着其在传统市场会出现价格普降。正因如此,消费者有望重归传统商场购物,而这对那些依靠进口品打折来引流的电商将是噩梦”。

展开全文

事实真会如此吗?

母婴店取名(母婴店取名带金字的)

“海淘妈妈”是最敏感的消费群体,对“关税下调”政策,某(河南)航空公司郭女士的直接反应是,“从此不必再囤纸尿裤”。

郭女士算了笔账,假设一次性囤600元的进口纸尿裤,6月1日降税后可减少支出近40元。“虽看起来没便宜很多,但纸尿裤消耗量很大,省下来就是积少成多。600元的纸尿裤,只相当于一个孩子不足两个月的用量。”

但在上周末,当她兴冲冲地去婴幼儿用品店采购时,却发现并没有降价。“日本花王L型150元/包,街头母婴店的价格相差无几,与之前并无区别。”这让郭女士颇感失望。相反,同款商品在某些跨境电商平台售价则是120/包。

但她不知道,这是跨境电商平台竞争的结果。如网易考拉海购公共负责人王峥透露,由于中国市场销量急速扩容,花王在上半年已几次提价。但因国内电商竞争激烈,各家都在对畅销品给予贴现,导致该品牌产品在国内网销价低于日本本土。

相比纸尿裤,动辄上万的鞋服类等高端消费品关税剧降,理应让消费市场更痛快。但现实却与想象相距甚远。6月8日,丹尼斯、大商等商企回复本报,确已接到兰蔻、碧欧泉等进口化妆品的调价函。但真实的降价幅度却可忽略不计,“只有部分品牌针对部分单品,便宜了5~15块钱”。

而阿迪达斯、耐克、雅诗兰黛、欧莱雅等近期公开发言则称,“正在研究关税下调后的市场策略”。

相较前者,奢侈品大牌GUCCI却在当下极度抢眼,正在展开一轮史无前例的“五折大促”。但有意思的是,古驰对此轮降价解读为“正常换季”,并否认了与关税调整有关。

“国际大牌们回应关税下调的实际表态,小心谨慎。”丹尼斯百货事业处副总经理薄涛称,在很多高端进口品牌意识中,中国市场就是“薅羊毛”的福地。一次关税调整,绝不可能成为他们意识、定价政策的醒脑剂。“降低关税≠降低零售价”该如何引导促境外消费回流?

中央政府实施此轮关税大幅下调的立意点,源于引导境外消费回流。

据商务部掌握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人境外消费超过1亿人次,总计消费1万亿元。今年春节,国人赴日抢购马桶盖、电饭煲是其中最经典的桥段。

如何理解“万亿境外消费”?4月末,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曾发布“2014中国连锁百强榜”。该榜显示,上年度,全国连锁百强销售规模2.1万亿元,同比增长5.1%。“千亿级”的零售商仅3家,分别是国美、苏宁、华润。也就是说,国人一年在境外购物消费总额,抵中国一半大型零售商忙一年,够“三强巨头”合伙折腾3年。

但即便如此,前述“万亿境外消费”是否包括海淘消费,值得商榷。据全球知名第三方数据调查公司尼尔森预估,2013年,中国的海淘族已达1800万人,海外购物开支高达2136亿元。从奢侈品、化妆品、箱包等女性用品,再到游艇、手表、眼镜、服装,再到婴幼儿尿不湿、奶粉、玩具……

传统零售业增长乏力,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事实上,国人的跨国购物热情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反向疾奔,才是本轮关税大幅调整的本源。

“境内外商品价差,是导致中高端消费‘外热内冷’的主因。”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此前曾发布一份报告称,我国比较高的税率是产生价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进口关税税率为6.4%~25%之间,高端消费品还要征收30%的消费税。

那么,同款商品的境内外消费差价究竟有多大?

首都外经贸大学奢侈品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国内市场的高级腕表国内外价差达100%~350%,珠宝类商品价差为20%~80%,箱包皮具价差在30%左右,而化妆品的价差在40%~188.5%。

但如果“降税≠降价”,又该如何引导境外消费回流?

“如果是以前降税不一定降价,不过现在的情况下,降税必然引起降价。”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表示,潜藏在消费市场的巨变,是国内公众对进口商品的消费态度不再是炫富,而是出于自身需求。

河南丰汇商业地产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顾春强的观点与此类似。其举例称,2013年,不少国际品牌寄望在三四线市场拓展,由此保持所谓的品牌逼格、高倍利润、销售规模,以求挽救一二线市场颓势。但至2014年,随着国内零售业全行业业绩普降,他们的拓展意愿也同步迅速萎缩,取消或大幅压缩开店计划成为“新常态”。

“为什么一些国际品牌会被国内百货店‘请出’黄金铺位?那是被越来越多的国人发现了它的真实成色,‘原来在国外商场也就是个打折货’。”顾春强认为,国人对洋品牌认知、诉求和心态的逆转,会迫使部分进口品牌重新审视其在中国市场的定价机制。“别跟中国的80后、90后讲‘皇族故事’,他们不吃这套,要的是性价比,QQ上一问就知你在国外卖什么价。”税率杠杆竞争凸显新旧零售势力终极博弈

中国出台新一轮关税下调政策,非但未打压跨境电商士气,反而令其备受鼓舞。

比如,在新政出台第一时间,阿里巴巴、聚美优品、京东国际、唯品会、考拉海购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对其销售市场无实质性的影响”。

“难道这不该是传统零售业的‘独角戏’吗?”这让境内外资本市场颇感不解。而就在“传统零售业的政策红利反击电商”风声正紧时,电商圈的思考却完全不在一个频道:“阿里巴巴抢注‘海淘’商标,跨境电商诸神炸锅”。

为何关税下调对跨境电商无利益蚕食呢?

需要说明的是,此次进口商品关税下调,是指对一般贸易进口税率调整。而目前,我国海关对于进口商品有两个征税规则,普通贸易企业进口国外商品,并用于商店销售,海关要对其征收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等,平均税率在40%以上。另外,是个人带入或是邮寄物品征收“行李和邮递物品进口税”,简称“行邮税”。根据物品种类不同,海关分别征收10%、20%、30%、50%(如化妆品)的行邮税。如单件物品行邮税税费在50元以下(含50元),则予以免征。2012年,当河南保税物流中心开创出“E贸易”模式,它即成为国内海关对跨境电商的主流征税模式。

“40%∶10%”,这就是传统商企与跨境电商经营进口商品税率的成本差,这无疑将导致竞争天平失衡。

“保税模式跨境电商出现后,就有传统贸易企业表示双重的征税标准不公平。”一家跨境电商平台人士透露,这某种程度上,鼓励了国内跨境电商行业出现爆发式增长。“连网易丁磊都下水了,叫不出名字的中小型跨境电商多如牛毛。”

但有业内“深喉”认为,跨境电商对传统进口商品分销渠道的颠覆力,并非征税方式和税率差,而是不同待遇的国检模式。

该人士分析,境外商品通过一般贸易模式进口,其在国检完成后备案审批的流程、周期非常繁琐,并需支付比较高的手续费。而按照跨境电商模式,就无需经过繁琐的检验检疫程序,当天就可以走货。“比如进口化妆品,同一品牌、每款颜色都要进行前置审批,传统贸易商两年后才能拿到入市许可,而跨境电商却早已将同款货铺满全国,这是竞争天平失衡的根本原因。”

当然,前述观点在行业内同样存有分歧。在河南省电子商务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张苏峰看来,现阶段,跨境电商业相比传统进口渠道,确实得到了一定税负和国检政策方面的优势,但这是国家引导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推手,更要以此推手,打破国内滞后的商品多级分销体系和进口品牌对华“区别对待”的定价机制,由此最终实现催化全国零售行业整体升级。

无独有偶,近期与关税下调并行出现的消息,是有关部门正在酝酿对跨境电商行业所适用的行邮税给予适当调高。

这也许说明,国家相关部门已经看到了“双重税率”造成的问题,在大力支持发展跨境电商的同时,最终会在跨境电商、传统商贸业之间寻求某种平衡。

“依靠单纯的‘价格战’胜出,在全球零售业没有先例。”薄涛认为,电商对传统零售业的冲击已经见底了。剩下的,就要看商企自身对商业模式、供应链的修复或再造能力。未来,即使在电商税率与传统贸易相仿的情况下,拥有规模和品牌的企业才能完成核心竞争力重构,如商品的选择更个性,规模带来的低费率等,赢得消费者青睐和持续黏性。

标签: 母婴店取名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